当我们定了这条路线以后,正好2004年底IBM主动找到我们,表示希望跟我们合作,希望我们有并购的考虑。当时我们想的问题是,第一,IBM这是不是圈套,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后来谈判当中了解到,这是IBM自己发展中制定的战略。我在1984年办公司的时候,IBM是全球计算机老大,到什么程度?2、3、4名的企业规模加起来大概不到它的70%。它当时800多亿的营业额,硬件软件,从里到外全做,后来他们的战略变成横向的,IBM把芯片CPU放手给英特尔和摩托罗拉去竞争,软件操作系统放给微软做。这个想法今天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这对全世界的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但是对IBM一点好处都没有。IBM从此以后利润连年下降,到1993年的时候,股价非常不好,利润下降得很厉害。后来IBM干脆营业额也不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做软件和服务,只要最好的那块,这样他们连续卖了几个大板块的业务。
原来IBM的大容量磁盘很赚钱,也做专用打印机和PC,现在把PC事业部都卖了。我们研究以后觉得很合情合理。但是IBM做PC部分是亏损的,凭什么到我们这儿就会赚钱呢?这件事调查以后也很清楚。因为IBM公司本身是高举高打的公司,以做软件赚钱为主,这边穿着西装在有冷气的办公室上班,那边还有一部分业务是炸油条的,穿西装炸油条,这就不协调。它第一件事就是把PC部分卖了。本部的摊销到了下面的事业部费用就很大,PC一部分费用在100亿美元左右,他们整个公司900亿美元的规模,PC部分要占1\/9,利润远远达不到,它是亏损的。他们的毛利也不低,IBM毛利24%,刚才我讲到我们自己还挺得意,中国市场的毛利是14%~15%,这样我们有5%的净利,他们就全都没有了。他们在以前生产PC机,组装一台机器要多少钱?要24美元,我们做一台机器多少钱?4美元。随便举一个例子,他们信息系统是总部提供的,收费多少钱?将近两亿美元,这都是非常高的费用。
我们认为做制造业这行,不管是什么,只要是传统工业中的制造业,那就得像毛巾拧水一样,成本是一把把从毛巾里拧出来的,别想找到全是水的大水桶。我们会从毛巾里拧水,他们有比较高的毛利率,结合起来应该可以。结合到一起以后,还有采购的优势,他们采购CPU可能比我们便宜,我们采购显示器比他们便宜,合到一起大家都选最便宜、性能价格比最好的,这里也能挤出钱来。这就是说IBM虽然不挣钱,但是到我们手里后我们有信心让它挣钱。
并购以后有什么风险呢?有三大类。第一大类主要是员工流失的风险。IBM原来PC部分大概有1万名员工,原来在IBM工作,现在换了主人了,中国人来了,员工愿不愿意为你服务,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讲现在解决得比较好。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要给IBM员工高层加大愿景。IBM高层员工在IBM工作是受到挤压的,他们主要发展的是软件和服务,他们经常为了工作到客户那儿做敲门砖,他们觉得各方面都比较委屈。有一次开座谈会的时候我听他们谈意见,其中有一个笔记本部研发的负责人说,在IBM干的时候,主要为了吃饭,挣一份工资,今天来到这个公司,我想把自己的本事全施展出来。
另外他们觉得,联想是非常希望国际化的公司,并不严守中国的一套做法,能让他们接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国外员工的待遇都不变,只有涨没有降。这一来骨干员工几乎完全没有流失,当然稳住军心后,我们后来也开始人员调整。到2006年一切稳定以后,我们就要打破一潭死水,先换了CEO,因为他们花很少的钱就能做的东西,非要在最花钱的地方做,这就不行。大家也注意到我们2006年裁了1600多人,同时招进了1000多人。我们跟美国政府很和平地解决了这件事,在做以前很小心地处理了,没有惹出什么麻烦。传言说的美国国务院不买我们的机器,为了报复我们,根本不是一回事。
第二类是市场流失的风险。顾客会怀疑,原来买的是IBM的机器,花这么多钱,现在你们的机器值不值这么多钱?针对这种质疑,我们大概做了几件事。第一个是先把品牌谈好,另外销售人员、采购人员不变,使我们对外接触的接口还是这些人,使顾客还有信任感,这点很重要。另外我们在美国设立总部,本来想设立双总部,后来销售人员坚持认为要给大家一个国际化公司的形象,我们想想不是太违背原则的问题,就把总部设在了纽约,现在移到了华盛顿,因为纽约费用还是太高。IBM和我们同时派出了销售人员,IBM有承诺要稳定客户,所以派了2000人去,当时市场基本稳住了,但只能说没有崩溃,实际上还是受到了蚕食。
大家知道的美国国务院的事情,对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也不见得就完全是坏事。因为这件事发生以后,我们肯定揪着这件事炒作,别的世界性客户不会关心联想,但是跟美国政府之间的事情大家会关心。还有人知道美国政府原来买我们的机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