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毛泽东谋略市场应用营销制胜> 第4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定制营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定制营销(1 / 4)

)第一节 兴国调查使毛泽东有了中国革命道路走向的发言权

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调查研究,争取的是什么?就是“发言权”乃至领导权。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对于中国革命有发言权,因为他重视调查研究。他的建议为什么经常是正确的,也是由于他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了最真实的情况,才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苏区,错误路线迫使毛泽东同志暂别红军,失去了在红军的领导权和发言权。失去权力的毛泽东去赣南、闽西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于革命的方向和道路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更加增强。后来他发表的几篇调查报告对于当时的革命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一直到今天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都具有指导作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在那个时期发出的。

1930年前后,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发展十分迅速。党内一部分领导同志就此骄傲起来,把马列主义理论教条化。凭借“本本主义”指导实际工作,不切时宜地命令红军“攻打大城市”,强迫农村发动“武装暴动”……毛泽东面对这些脱离实际的瞎指挥非常苦恼,他利用红军分散发动群众的机会,深入到寻乌、兴国等地调查研究。同年5月,他在寻乌县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具有重要价值的调查报告,明确而清醒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

其实,“兴国调查”的地点不在兴国县,而是在新余县的罗坑镇。1930年10月29日,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兼前委总书记的毛泽东,叫警卫员兼公务员陈昌奉,到彭家洲新兵接待站兴国红军预备队通知傅济庭营长,找不同职业的,各个乡村的农民红军同志,七八个人就行,到总前委驻地罗坊街木行开座谈会。傅营长在全营挑选了7个干部,连自己共8人,于当日下午准时到会。毛泽东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一开始就说是通知大家来“聊天”的。调查会正式开始时,毛泽东说明了开调查会的目的、意义、要求和希望,拿出了调查纲目,然后逐一发问。毛泽东以永丰区作典型,对根据地各个阶级在土地革命前、土地革命中、土地革命后各个时期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生产生活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和表现,作了具体的了解和分析,由此启发大家踊跃发言,集思广益。正是成功的调查才有了不朽的著作《兴国调查》。

毛泽东认为对于调查研究还有个态度问题。“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就告诉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在了解情况中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我们要为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个决定,每项政策,都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要具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为人民群众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历史经验证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凭老经验、想当然、拍脑袋,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做客观现实,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必须坚持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眼要勤看看,耳要勤听听,脚要勤走走,脑要勤想想。

)第二节 黄洋界大捷来源于详细的地形勘测

1928年7月中旬,井冈山的红军接到中共湖南省委命令,要红四军主力28团、29团向湘南开进,结果造成了“八月失败”。当时毛泽东正在永新,得知这个消息后,亲率31团3营去桂东接应,只留下一个营的兵力驻守井冈山。出发前他料到,敌人可能乘虚而入,向井冈山发动进攻。他经过深入的地形勘测,对井冈山地区的主要路线和可以进行防御作战的地点进行研究,审慎预测了当时敌人可能进攻的路线和兵力后,向留守部队作了详尽安排,坚守井冈山。

果然不出所料,正因为毛泽东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预测,不久,湖南敌军吴尚第8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即从酃县直趋黄洋界,进犯井冈山。一切就像是按照毛泽东的安排进行。8月29日下午,红军进入黄洋界阵地。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宽7.5公里,除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无法攀登,历来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