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们所要找的人,是合乎企业标准的人。因为每一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根据我们的企业文化,寻找能够认同的人,这样的话可能比较合适。譬如说,一个企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人来应征,如果不系领带就不予以考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我很赞成。但是,我们有一些不成文的想法,那不知道的人不是很倒霉吗?这就牵扯到第三个原则。
第三,我们所要找的人,要是有很大的诚意想来我们的公司,事先一定会打听一下。如果连公司的禁忌都打听不出来,可见要么是诚意的问题,要么是能力的问题。
前面提到,问应征者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看他怎么答,我们再来评定。我承认这样做不客观,但是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见得很客观。这样一来,负责甄选的人很重要。负责人本身如果不公正,无论用何种招聘方法,他都可能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招进来,而不是招企业所需要的人。如果负责人很公正,尽管没有固定答案,尽管可以完全按照主观来决定,我们也可以相信他。企业如果连一两个可靠的人都没有,那么这家企业恐怕也很危险。
企业可以按自己的企业文化主观地选择人,而应征的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接不接受,这样是很公平的。要来的人,有诚意的话,首先会先打听一下,这家企业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比较好。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是很敏感的,有些人甚至专门编辑某企业的面试题来卖。所以企业也不能总用老一套方法来征选,要经常变换一下。比如,通知应征的人面谈,他们来了以后,接待的人就说自己是面试官,但是突然有急事,要出去两个钟头,两个钟头以后再开始面试,并安排一个人陪着应征的人闲聊。其实那个陪他们闲聊的人才是真正的面试官。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应征的人放松警惕,容易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这样有助于了解他们。
用不同的方式,并经常变换,就算有人都打听得很清楚,一进公司就能适应环境,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这个人是为了讨好一时故意为之,还是他的确能够认同我们的文化。特别是在面谈的时候,不妨问他对工作地点、上班时间、待遇有什么看法。如果这个人一开始就非常有主见,对工作地点、上班时间、待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恐怕弹性太小,也不太适合我们企业。假定他能够配合企业的需要,对企业应该有比较大的帮助。
不过,有很多人也在抱怨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就被面试官断定他去做什么工作。比如面试官看到一个人很有说服力,就让他去当销售人员;看到另外一个人,家庭背景是从商的,就让他当采购人员。凭一个短短的晤谈,就把他定型,往往会埋没很多人才。这叫做“直观的注定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一个年轻人很快就被定型,他能够进入其他领域的机会恐怕很少,如果我们看得百分之百正确还好,稍微看走了眼,肯定就会把一个人的潜能压抑住了。
我们最好按部就班地让一个新来的人,多方面去尝试,以便真正了解他的才华。同时我们还要小心,优秀的人才是比较难驾驭的。关于这一点,墨子曾说:“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一个很强的弓,要把它拉开很不容易。可是这种很难拉开的弓,射出的箭可以飞得很远很高,而且命中靶子很深。同样的,好马也很难驾驭,可是你把它驯服了以后,它就跑得非常快。
所以,我们应该在选人才的时候多加注意,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面试时系领带的企业才要,他就偏偏不系,可是他的言谈当中,的确有过人之处,我们也不能因为他违反了我们不成文的规定就不用他,不妨尝试问他有没有听说这一规定,他若是说“我知道。但我找不到领带”,就可以知道,他可能是有意用这种方法来引起我们的注意。他算是怪异之才,不要错过。
恃才傲物当然不好,可这种人还没有到恃才傲物的地步,只是说他有才能,不想接受这些。据我所知,有的人一辈子不穿西装,不打领带,有些场合若是有强硬的规定,他宁可不来。
聘用人才后要做到适才适用
当我们把人招进来之后,最要紧的就是要加以适当的教育。新进人员包括有经验和没有经验的,有工作经验的人进入一家新企业,也是新进人员。要使从业人员充满工作意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踏入我们企业的头一个星期,给他适当的辅导。如果他刚踏入社会,我们要提醒他,学校是学校,职场是职场。在企业里要早日摆脱学生的气息,最好能够把学生作风一扫而空,变成一个真正的就业者。如果不及时提醒他,他会把当学生时的一些行为带到企业来,我们过一段时间再培训他,就不如一开始时效果好。对于有经验的新人,我们可以客气一些,告诉他,他刚刚进入这个企业,对环境也许陌生,可以先来好好地了解一下情况,凭他的经验,三五天就能进入角色。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他,对他也是一种帮助,让他能够尽快适应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