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是一家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由于建立了6000个以上的销售点,并形成对母婴消费的引导能力,公司开始嫁接多元产品和转型婴幼服务产业。从1996年进军全国市场,2000年初步建立全国营销络,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婴儿配方奶粉市场,2004年“贝因美婴童生活馆”全球实验店在杭州开张,2004年收购杭州美丽健乳业后正式跨入液态奶领域,到2005年兼并“中国奶牛之乡”黑龙江安达本地乳品企业,成立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正式将奶粉制造基地设立在北纬45度以上、国际公认的最佳养牛带,2006年成为中国市场断奶期食品市场占有率第一,2007年公司获最佳雇主企业和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贝因美走过了一条稳健而快速发展的道路。
盾安集团是一家制造空调零部件的企业,近年来全面进入职业化管理的转型期,靠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培育起了十几支核心产业,并推动每支产业独立上市。为了扶植各支产业的发展,企业高管共同发起设立了一支投资基金,对优势企业增资增值。2008年,在我们参加的集团工作会上,盾安集团老板提出要深入研究多元产业群的发展战略,把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向1000亿元收入和1000亿元市值的目标挺进。其气魄,比起仅仅几年前我们入浙访问时的企业,竟有几个数量级的飞跃。
绍兴服装产业园是北京大兴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为大兴编制“十一五”规划时,研究过绍兴服装企业群向北京转移的引力和动力。这是一次产地向销地的产业转移。由于北京大红门一带服装批发市场快速发展,出口转内销的绍兴厂家纷纷移入北京,北京的面料市场也开始活跃。由此,吸引了浙商企业的群体入园。与这一销地转移相对应,也有许多企业将外销生产基地转入江西、湖南、安徽,当地政府给出的土地、厂房、税收、银行信贷和劳务管理等方面的优惠非常惊人,酷似20年前地方政府对外商的招商引资,很是耐人寻味。
富阳轮胎是一家制造低档轮胎的企业,处于衰退之初时开始寻找技术创新点,抓住了耐磨强度增加数倍的产品升级机会,引入风险投资再度打开创新过程,吸引其他投资者合作,反映出浙商的创新冲动和探索精神。
温州冠盛是一家制造传动轴的企业,产品100%出口美国。在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下,聚合了十几家出口美国的同类企业,用战略联盟的方式集中80%以上的出口产能,共同收购协同销售,探索中国民营企业的横向联合之路。
三辰公司是一家温州起家的企业,完成原始积累之后,首先投资文化产业,将“蓝猫三千问”的卡通做得家喻户晓,而后转入全国和全球的机会投资,在杭州投资高端房地产,在外投资扎门乌德开发区,在北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园,规模越投越大。从2007年开始,我将浙大的课程聚焦到资本运作与私募基金,看到大批浙商在企业分化的今天,纷纷探索重新定位之路。有的专门研究怎样吸引产业基金投资;有的想退出江湖转化成为单纯的投资人;有人则开始探索转行成为基金管理人,为身边的一批投资人理财投资,寻找投资增值的机会。三辰公司是后者的先行者,目前,公司正在吸引大量闲散资本进入北京,逐渐向文化产业的基金管理人提升。
娃哈哈的品牌渠道扩张,在饮料行业中鹤立鸡群,无人可敌。特别是在饮料食品流通行业分散盲目的结构下,宗庆后建立了一个忠实于娃哈哈品牌的销售络,在每一次新品上市的推销战中,公司的品牌扩张力与渠道支撑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娃哈哈推上了饮料行业销售第一的醒目地位。
浙商未来
五年来,浙商的战略转型丰富多彩,上述八个案例是其中的典型。但是,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面前,多数浙商还在痛苦的转型努力之中。然而,反思2003年至今的政府政策,会发现许多导向性的偏差,使浙商没能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从80年代开始,浙商一直是一个远离政治、远离政府的群体,靠自己的市场能力打拼。但是,从2004年到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对浙商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在浙商圈中最有共同语言的话题,是对政府政策的评价。
2008年9月,我与品牌中国的秘书长去见娃哈哈的宗庆后,我们的共同话题竟然不是市场,不是管理,不是品牌,也不是人才,而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农民的医疗与养老补贴,哪个更有意义?刺激内需的政策,是以补贴买彩电,还是补贴特殊消费层?房价过高应该以紧缩手段打压存量地产商,还是应该用放量手段扶植增量地产商?制造业内迁政策以地方优惠为主,还是国家补贴专业化内迁园区为主?汇率加速升值与紧缩控制通胀,哪个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更大?等等。整个谈话涉猎面之广让我们自己也十分吃惊。浙商老板们正在被时代熏陶成宏观经济学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浙商未来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关联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以政府主导、权力主导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