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领域,中化集团在氟化工、天然橡胶、化工物流等细分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并在染料、医药研发和营销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是中国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为促进化工行业科技进步和安全、环保、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农业领域,中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全肥种、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化肥企业,并在农药研发、生产、销售和种子制种、加工领域保持行业领先。
我们参与中化的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中化的国际化经营试点时重点突破石油战略。
1988年的石油体制是三大公司分段垄断。中石油垄断地质勘探和开采等产业上游,中石化垄断炼油和销售等产业下游,而中化垄断石油进出口的产业中游局部领域。三大公司各自把握一定范围的垄断权,在垄断业务上靠国家计划互相协同。
中化的石油战略应该从原来的贸易转向资源。80年代中后期,中国虽然还是石油出口国,但是总体来讲,石油资源一定会走向供需平衡甚至于供需倒挂,需要境外资源的补充。中化如果仅仅作为一个贸易性的企业,很难长期维系自己的垄断地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希望中化特别关注苏联,尽快进入那里去寻求资源性合作。为了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靠横向经济联合,与中石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通过与中石油的合作,更好地开发国外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这一合作为石油体制改革铺路,尝试建立探采炼销一体化的综合性石油公司。
从1989年到1990年,由中化海南公司提供研究资金,我们为中化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但这一方案在总部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涉及敏感的石油体制问题,在1990年的环境下很难真正实施。直到10年后的1999年,中国的石油产业才实现大规模的战略重组,整合出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三大石油公司。在权威能源机构普氏能源(Platts)公布的2011年全球能源企业250强的排名中,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以全球第4位的排名,成为首度跻身全球前5位的中国能源企业。中石化和中海油则分别排在全球能源公司第8位和第15位。这三大石油公司已全部成为国际接轨的综合性石油公司,并纷纷走向世界寻找油源。这时,中化开始全面进军石油板块,去海外寻找石油,在国际范围内研究投资炼油,而且与法国道达尔合作投资加油站。然而,较之10年以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能源紧张和保护主义抬头的不利形势也更为严重。倘若10年前开始大干,中化的今天也许会有更多的主动,更多的从容。
第二阶段,研究中化的综合商社试点时重点突破化工品流通战略。
1988年,我们帮助中化进入海南建立了海南分公司。1992年,海南分公司的王引平调入浦东组建地区窗口公司,我又与王引平共赴浦东。这两家公司都是从化工品贸易起步的。这时,国务院又授权中化进行综合商社试点。为此,我们多次参与论证会,并与国家体改委的吕朴处长一起,研究全球综合商社模式,探讨中化的试点思路。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外贸企业是一种掮客式的中介进出口商,而不是真正的流通性的分销体系。中化要从原来的中间商转化为综合商社,就必须在国内建立销售络,建立化工品分销系统。
中化后来就是以浦东公司为基础,并且从液体化工品的分销设施投资入手,抓住终端客户,与低成本优势的民营经济展开全面的竞争,取得了重大成功。而后,浦东公司又整合了中化内部的化工企业,建立起“中化国际”的平台上市融资。
第三阶段,研究化肥贸易板块时重点突破化肥农资销售络战略。
依据综合商社的分析框架,我们开始研究中化的化肥产业战略,探讨由单纯的化肥进出口业务,转入建设化肥分销零售系统,建立农村生产资料的分销络。为此,我们推荐了海南绿岛与丰乐种业等上市公司与中化化肥重组整合。
中化国际与中化化肥在中化的副总王引平和杜克平分别领导下,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王引平带领中化的化工板块在国内A股上市,杜克平带领中化的化肥农资板块在香港买壳上市,两家公司在股市上都有不凡表现。
郑敦训与刘德树
中化集团的横向经济联合,是一个战略转型的渐进过程。
在郑敦训的起步改革时代,中化思考的问题是中央外贸出口怎样与地方外贸公司划分权责,通过试点“走出去”搞国际化经营。这时的横向经济联合所研究的,是与条条块块的分割企业怎样协同合作,以及中化与中石油、中石化及地方化工进出口公司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在郑敦训管理的鼎盛发展时代,中化研究的问题是综合商社试点的战略定位。这一任务是在后郑敦训时代才在化工板块与化肥板块分别得以完成。
郑敦训的后任是从机械进出口公司调来的刘德树,他是一个比郑敦训更有战略气势,更有铁腕控制力,更具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他不仅消除了郑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