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观点是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对吧?”
“没错。”
“那好,你至少承认,二战中是美国打败了日本吧?”教授问道。
“当然。”
“但是在抗日战争不久后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打败了美国啊,而且打败的是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教授笑道,“中国打败了曾经打败你们的美国军队,那么我们能不能打败日本呢?”
这个日本学生愕然。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佩服这位教授的论证水平。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一案例。显然,如果这位教授用正向思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话,将极其困难,因为,他要证明的是一种必然性——“中国必然打败日本”,但是二战中,美军的确对日本投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正向推理,至多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可能打败日本。这一观点显然不具有说服性。这位教授首先换位,肯定对方的观点——“美国打败了日本”,然后用“中国打败了美国”这一论据来推理,结论就自然得出。显然,这种换位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正面不能得出结论,那就从反面推理,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问题。逆向法在换位思维中被广泛运用,对于企业家而言,这种思维模式,对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和深度有极其重要的建设意义。
2.立场换位法
立场往往体现的是一个人评价事物的准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同的立场代表不同的利益。立场换位法,要求企业家在分析和认识问题时,充分考虑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找到两种利益的平衡点,从而实现双赢、共赢。
如果企业家只顾及到自身利益,而不能考虑他人利益的话,在市场竞争中,就会损害自身利益,甚至两败俱伤。
在一列火车上,卧铺车厢里坐了两名乘客,一个是年轻小伙子,另一个是中年男人。他们彼此并不熟识,却因为开窗还是关窗的问题大吵了起来。年轻小伙子说:“天气这么热,不开窗户,你想闷死人啊!”说完就自顾自地打开了窗户。中年男人也不甘示弱,他说:“风这么大,我身体本来就不好,不关上窗户,我会着凉的。”
为此,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休。
最后,他们请来了列车长主持公道。列车长听了双方的理由后,说:“要是依我的建议,不如先将窗户打开,让你们其中一个冻死,然后,再把窗户关上,让另一个闷死,两不相欠,大家都公平了。”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换一下思路就可以解决,这两个人争执的焦点是关窗还是开窗的问题,每个人都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就可以解决。比如,可以规定时间,开窗多久,然后再关窗,这样就可以满足双方的利益和需要,尽管对每个人,这不是最好的方案,却是最合适的方案。
可见,立场互换后,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0世纪70年代埃及和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双方就西奈半岛问题争执不下,使得谈判多次破裂。以色列坚持要继续占领西奈半岛的一部分,而埃及则要求全部收回西奈半岛的主权。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寸步不让,以致调停者反复在地图上划出分界线,但是都无法达到双方满意的程度。
后来,调停者对双方立场进行换位分析,迅速解决了问题。以色列最关心的是国家安全,担心埃及的军事力量过分靠近自己,因而不愿放弃西奈半岛这座天然屏障;而埃及最关心的则是国家主权,希望全部收回西奈半岛,以保持自己的领土完整。这样一来,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满足了埃及“领土完整”的要求;而埃及则保证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的非军事化,从而满足了以色列“边界安全”的要求。埃及和以色列通过换位实现了双赢。
埃及西奈半岛问题的合理解决,是换位双赢的典型案例。在现代商战中,类似的案例非常多。企业家必须理智地认清问题的关键,做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追求绝对利益的理想主义者。
3.角度换位法
所谓角度换位,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将思考者自身置换到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中去,这种思维会大大提升思考者对问题的关键和趋势的认识。
有个小男孩,对全家人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要是全世界的线路都断掉了,会产生什么结果?”
做站的爸爸回答说:“那我的公司就破产了。”
在银行工作的哥哥回答说:“我们银行的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电子汇款将失效。”
热恋中的姐姐回答说:“两人上约会的次数一定会大大减少。”
善于持家的妈妈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们就不用付费了!”
同一种情景,不同视角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作为企业家,必须善于从这种不同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将会如何选择?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