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领导者要像曹操那样用人
《三国演义》第67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曹操兴师西征,平定汉中之际,孙权受诸葛亮鼓动,乘虚而入,亲率大军袭击曹操后方,一举夺得皖城,并乘胜推进,直逼合淝。在守将张辽忧心忡忡时,忽然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一个木匣,上面写到:“贼来乃发。”当孙权率十万大军逼近合淝时,张辽等人开匣观看。书中指出:“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曹操为什么要送个木匣,对守卫合淝的将领作出如此具体的安排?曹操素善用兵,为什么要违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原则?事实证明,曹操这一举措,促成张辽、李典、乐进几位将军的团结和优势互补,从而取得率兵御敌的最佳效果。
曹操有知人之明,他对三位战将的性格、用兵特点和作战能力非常清楚,对他们三人之间平时的矛盾也洞若观火。三将受命之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表示和敌人一决雌雄;李典“素与张辽不睦”,对于张辽提出的建议,起初“默然不答”,后为张辽的行为所感动,立即表示“愿听指挥”,这反映了他豪爽直率的性格;乐进是个好好先生,对张、李二人都不敢得罪,并且有些怯战,一旦张、李二人意见一致,他也信心十足,不甘落后。在兵临城下、人心恐慌的紧要关头,曹操一封书信便使三位将军同心抗敌,转败为胜,其用人之道,发人深省。
曹操独具匠心,巧用张、李、乐三人,以使他们在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有意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见解,防止一人贸然决策,从而充分规避了他们的劣势和矛盾,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企业家用人,也是如此,用人之长,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人之长互补,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用。
短板思维:劣势决定生死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木通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
这个理论给企业家很多启示:只有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同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木桶定律启发企业家,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往往不是它的优势,而是它的劣势。抓住劣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短板思维。
别把短板当烂苹果
很多管理者一听到短板理论就厌烦,他们认为这种理论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具有实践意义了,他们认为管理者更多的要重视优势,而不是重视劣势。其实这种观点,仅仅是断章取义,不但没有深刻领悟短板理论,而且也没有理解优势理论。
众所周知,任何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相对的,思维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强求一个理论包打天下,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要理解一种理论和思维,理性的做法就是明确这种理论和思维的前提。
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业绩。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优势来获得绩效,而不能把绩效建立在自己的劣势上,更不用说通过做自己根本无法胜任的事来取得绩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发挥优势,才能实现我们的价值,那么对于企业而言,是不是拥有优势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中的任何成员都必须依靠自己的优势来实现价值,但是作为整体的企业却必须弥补它的劣势,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出了问题,企业的优势就无法发挥。试想一下,如果微软只重视市场研发,而忽视营销,那它的优势越大,浪费就越大。中关村每年有上千家企业破产,难道他们都没有优势吗?有,但是他们的劣势最终使他们走向倒闭。所以,所谓优势理论,更适合于个人,对企业而言,优势只代表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作为企业,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任何缺陷都会给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作为企业家,不要总是津津乐道于优胜理论,而要从整体上重视短板,要用有某方面优势的人去弥补企业发展中的劣势。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它的弱点,正是它的弱点导致它崩溃,很难想象它的优点会促使其走向没落。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企业系统中的核心竞争力,而没有离开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那些企业发展中的短板是组织中一个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当成烂苹果扔掉,否则你会一点水也装不了!
所以,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