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9日晴朗的下午,伊士曼柯达公司CEO邓凯达踏着红地毯,步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人声鼎沸的会场,这位远道而来的CEO,精神抖擞、笑容满面,与乐凯集团公司总经理杜昌焘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这是柯达期待了10年的结局,与乐凯的携手,表示柯达与中国观光业“全行业合资计划”的成功完成,表明柯达在东方的战略正逼近其顶点。
这时,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失意的角色,那就是富士。
在中国感光市场上,有三种颜色深入人们的内心,即黄色、红色与绿色。黄色代表着美国的品牌柯达,红色代表着我国本土感光品牌乐凯,绿色则代表日本的品牌富士。曾经,富士一度称霸中国感光市场,市场占有率达到70%~80%,“富士绿”似乎成了胶卷业的标志色。这一切随着1998年的那场博弈而结束,富士转而走上了一段艰难之旅,继而铤而走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黄色更明,还是绿色更亮
说到中国的感光市场,富士和柯达是两个绕不过的名字,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是一对冤家,却又像天际的双子星一样,各自散发的光芒可以映照到对方。
创办于1880年的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产商,至今占据着世界传统影像业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场的一半左右。而富士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影响力,占据世界第二位。双方的产品线均包括民用影像产品、专业影像产品、磁记录产品、医用产品四大系列,相互替代性极强,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们生死冤家的命运。两家公司的竞争一直都非常激烈。
在全球市场上,从传统影像业(化学感光业)的黄与绿之战,到数码影像业的蓝与银(柯达与富士数码店的标志色分别是蓝色与银色)之战,柯达、富士这对神兵利器的交锋已经持续了数十个春秋,双方相生相克,势均力敌。
早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前夕,正当柯达公司与奥委会筹备人员为赞助费讨价还价时,富士主动出击,积极申请参加赞助,甚至把赞助费由400万美元提高到700万美元,使得富士在奥运会上打出风头,销量剧增,给柯达以重创。
洛杉矶奥运会受挫后,柯达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入对方的虎穴一搏。1984年8月,柯达企划主管西格先生飞赴东京,研究如何在这块“拍照乐土”与富士争霸。当时,日本摄影用软片和相纸市场规模高达22亿美元,而柯达只占10%。其症结在于,柯达虽在日本做了四年的生意,但从无长期经营规划。公司在日本既无直接销售,也无生产“据点”,更无驻地经理,在东京的25位职员,完全依赖各地的经销商。经过周密的计划,西格开始出击。1984年,柯达花了5亿美元在东京建立了一个总部,在名古屋附近建立了一个研究和发展实验室,并将其在日本的雇员从12人增加到4500人。结果6年间柯达在日本的销售额就扩大了6倍,1990年销售额高达13亿美元。与此同时,富士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额开始下降,以致富士公司不得不将其在国外的一部分精干人员撤回东京,以抵挡柯达的袭击。
所谓冤家路窄,进入中国市场后,柯达与富士的争锋也没有一刻停止过。柯达最先来到中国,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中国胶卷头把交椅的却一直是“绿”富士。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高达70%,无疑是中国影像市场的领导者,而柯达鲜艳的黄色旗帜,这时候还只能列在第二方阵,与日本的柯尼卡和德国的爱克发并肩。而此时柯达的前进势头已呈迅猛之势,人们在谈论中国感光行业发展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问:“以后的日子里,是黄色更明,还是绿色更亮?”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感光业发生了变化,柯达意识到,打胜仗的时机到了!
1998年的那场博弈
1998年以前,中国感光市场是富士的天下,而柯达与柯尼卡、爱克发等外资品牌一样,不得不长期屈居富士的阴影之下。10年后的今天,二者的发展形势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富士在中国结结实实地败给了它的老对手柯达胶卷,而且败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则要从1998年的那一场博弈说起。
当心高气傲的柯达四处寻找翻身的机会时,一个天赐的良机终于降临到柯达的头上。
1998年,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负债和亏损累计近百亿元、千疮百孔的中国感光业,已经无路可退,再拖下去,整个感光业将岌岌可危。对此,中央政府郑重表态,外资可以进入中国感光业,但是,要采取“全行业合资”的形式。中央对此非常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自关注此事。
应该说,当时的中国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富士,而不是柯达。因为富士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由来已久,许多厂家的生产线都是从富士引进的。但富士显然无意接下这么大的烂摊子。1986年,汕头市公元厂斥资320亿日元从富士购得一条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