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之前,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看待问题有着很大的分歧。在北京的一天晚上,我和一位跨国公司的高管朋友吃晚饭,陪同我们一起吃饭的还有这个公司的中国区的两个经理,其中一人刚从新加坡回国,他在新加坡已经居住了5年。席间刚回国的这位中国经理带着骄傲的口吻说:“回家的感觉真好,在北京感觉真的很自由。”我的美国朋友反问他:“你说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北京不‘自由’呀,新加坡才‘自由’,这一点你是最清楚的。”中国经理平静地说:“新加坡一点都不自由,动不动就会因为我违反什么规定而罚我的款,不像在中国,只要我不发表危害国家的言论,我想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自由的。”
奥运会期间,西方世界对中国政府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都在批评中国。自由主义者声讨中国政府在中国西藏和苏丹问题上的政策,而保守主义者针对的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加强、拒绝颁布知识产权法和反对中国的台湾独立。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在奥运会前夕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经济将和美国一样强大;42%的美国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消息;41%的美国人把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的威胁。超过2\/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没有遵循公平贸易的原则。美国民众在提到不断提高的能源价格,尤其是成品油和汽油价格时,对中国的敌视情绪更加强烈。当很多美国人指责大石油公司每加仑4美元的汽油价格时,他们认为,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是导致油价上升的根源,这直接影响到了美国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中国,大多数人认为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是积极的。在“皮尤全球态度调查”中,接近2\/3的被调查者(中国人)认为,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是负面的,1\/3的人把美国当做敌人。接受调查的中国公民几乎全部支持他们的政府,并相信国家和政府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国人对他们的国家在2002~2008年的经济发展感到满意。86%的人对2008年的中国感到满意,而48%的人从2002年起就对中国感到满意。82%的人对2008年的中国经济表示满意,52%的人从2002年起就对中国经济感到满意。超过3\/4的中国人认为,通过开放市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与此同时,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家庭收入还不满意。人们还表达了对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和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担忧。在“皮尤全球态度调查”对各国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人对他们的未来是最积极乐观的。
对公众态度调查是短暂的,因为公众的态度是极易变化的。公众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受到近来的新闻事件和节庆赛事的影响。如果在两周之前或是两周之后再对原来的被调查者做一次调查,那么他们的回答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奥运会之前美国人对中国的敌视情绪多是受到一些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的影响,比如环境问题等。然而,这样的情绪不只是一种公众态度,它也说明了在21世纪之初中美两国之间的巨大鸿沟还在不断加深。
伴随着中美两国互相依赖程度的加深,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彼此猜疑也在加强。两个国家的经济依存度越高,两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倾向就越强,也就越容易用一种谨慎的眼光看待对方。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况是合乎情理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成员国反对欧盟的声音越来越高。一项欧洲民意调查显示,1997年欧盟成员国的民众支持欧盟的还不到一半,这个比例的确差强人意。公众对于改革和未知的事情总是偏于保守或不情愿接受,尤其当现状可能越变越糟时更是会这样。
当熟悉要被陌生取代时,人们会本能地表示反抗。他们会紧紧抓住他们熟悉的东西,并视陌生的东西为威胁。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中国的城市里充斥着美国的品牌,中国的经济运行受限于更多的美国市场规则,而美国公司也把中国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希望所在。然而,很少有人会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总之一些情况正在变化之中。中美两国的依存度在提高,但是,即使两国的经济系统融合在一起,国家身份、政治机构和民族文化也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2008年夏:一段历史的终结
中美关系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中美国”阶段,一个两国或全球范围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势面前,尽管它可能不会导致新的战争或“冷战”,但两国之间的紧张情绪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美国人对待中国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冷淡大于热情,而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则是不信任,对中国的未来则极为乐观。
现在回顾起来,2008年的夏天应该是一段历史的终结。美国经济在众多压力面前开始出现裂缝,上涨的燃料价格、停滞的工资、房地产的泡沫,都成为压垮美国经济的重要原因。2008年3月,华尔街的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告破产,这是建立在不良贷款基础上的金融衍生业务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