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新大厦。
不久,香港出现房产热,随即四处弥漫着一股炽热的房地产炒风。原来早在1962年港府修改建筑条例,宣布1966年后正式实施。不少手执地皮的地产商为怕吃亏,都纷纷赶在1966年前大兴土木,香港形成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建楼热。
在这场炒风中,很多银行也纷纷介入卖楼花炒风之中。所谓卖楼花,即一反原来地产商整幢售卖楼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盘尚未动工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元进行预售,先取得到预付款,然后再动工兴建楼房。这样,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而自己投资甚少。除此之外,还有的地产商将地皮和未完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获得另一块地皮的购买款,这更促进炒房热高涨。
正在地产商把房地产炒得热得不能再热时,香港许多银行见炒房有利可图,也纷纷加入炒房大军。
原来,由于香港银行的按揭制日益完善,买房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买的楼盘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盘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支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盘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由此,银行也获利巨大。然而,各个银行并不满足,有的不但为楼盘提供按揭,而且自己也投资地产。结果,银行和地产商的大肆介入,使得这股炒楼风越炒越厉害,地价及楼价都在畸形上升,香港不少地产商和银行炒房几乎都炒疯了。
然而,已经初涉房地产业的李嘉诚却始终没有去凑这一热闹。
因为他似乎看到了这股炒房热潮中潜在的巨大风险。
谁知还没到1966年,1965年年初,香港就出现明德银号挤提,结果入不敷出,被迫宣布破产。原来,它把所有存款都用来炒地炒楼,造成银号内流动资金匮乏,失去偿还债务能力。明德银号一倒闭,其他存户银行一下子也陷入惶惶之中,一窝蜂地跑到各银行提款,挤提风潮一触即发。没多久,广东信托银行又宣布倒闭,连实力雄厚的香港汇丰银行也出现信心危机,历史悠久的恒生银行也面临被清盘的厄运。
银行危机持续了一年多,虽然港府采取紧急措施遏制挤提风潮,但大部分银行经此一劫,都已伤痕累累,房地产业更是一落千丈,地价及楼价均告大跌。不少依靠银行的地产商和建筑商都在大风潮中相继破产。
在这次挤提风暴中,李嘉诚的损失也有一些,主要是一些厂房租约期满,又适逢经济危机出现,需要在续约时把租金下调,收入减少。但是,他只是受了点“皮外伤”,一年前的冷静做法使他现在受益。
到1966年中,银行经过半年左右的养伤期后,开始恢复资助地产业的能力,这本可令一蹶不振的房地产业得以重生,可是祸不单行。香港又爆发反英殖民地政府的暴动,使得港岛再度陷入危机之中。
此时内地“文化大革命”运动兴起,“左”的狂热波及香港,一些“左派”趁机发动“五月暴动”,使香港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不久,全岛又传出中共即将用武力收回香港的谣言,香港人人自危,害怕战争一触即发,许多人纷纷远逃海外,香港出现了继二次大战后最大的移民潮。很多准备移民的香港人都贱价抛售物业来套取现金,新建成的楼盘又没有人买。这使整个香港的地产及楼盘,有价无市,冷淡萧条,建筑业更是几近完全瘫痪。本来还未完全康复的地产业,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香港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此时,地产商们一谈楼盘就色变,几乎没有人再看好香港的地产业。然而,这时候,李嘉诚却准备出手了。他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地方,不会久乱,暴动很快会结束,土地价格将会有回升的一天,香港的经济不会就此完结。
经过详细考虑后,李嘉诚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他把塑胶玩具所赚得的利润和物业租金,总共1亿港元的雄厚利润,换成现金。然后,再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最后,在香港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开始兴建工厂大厦,以将来做出租用。
然而,很多富翁仍然纷纷逃离香港,仍在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楼房价格一落再落,结果,没过多久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因为就是建成也没人会买。但是,如果按照此时的香港房地产价格来算,李嘉诚的房地产也几乎变得不值几文了!
李嘉诚也步入惊涛骇浪中,但是,他临危不乱,沉着应变。首先,他仔细分析局势,不相信香港会就此垮掉,他认定动乱是暂时的,内地政府肯定很快就会恢复稳定秩序,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而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因此,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又继续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李嘉诚,你不要做傻事呀!”
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实业这一行!”
果然不久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