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竞争与繁荣:中国电信业进化的经济评论> 第34章 感谢陈氏兄弟(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感谢陈氏兄弟(2)(1 / 2)

为此,仅仅一般性地“重视顾客需要”远远不够。商家必须精心地研究,顾客在给定的收入约束下,如何愿意为特定的产品和服务付费,以及愿意付费的水平。换言之,这里的中心词是比价:林林总总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的质量价格比。有人或许认为,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似乎对价格就不那么在乎了。这种想法当然完全反了。收入水平越高,必需品消费的比例越低,人们买东西(服务)就越挑剔,对比价就越敏感。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部分不是必需的,因此,多消费什么,少消费什么,更“跟着消费者的感觉走”。像打电话、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这等好事,都没有非为不可的道理。觉得值,多受用一点;不值,就是没有也无妨。巴泽尔讨论质量考核的著名论文,开篇第一句说“人们总是购买物有所值之物”。联系1962年我母亲把建国后的几乎全部家庭积蓄,都花费在“高价食品”上为孩子补充最必要的热量,巴泽尔当然是对的。但是,只有当我联系80年代中期安徽农民有了几个余钱、开始对消费“挑三拣四”,巴泽尔讲述的道理才在我脑子里真正生了根。这就是说,对市场的敏感恰恰随着收入增长而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认定,“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收入弹性颇高的“商品”。

其实,关于IP电话的市场潜力,在1997年之前就已有中文文献注意到了。陈氏兄弟的特别价值,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看见商业机会就“出手”,让福州的客户实实在在过一过“国际长途每分钟4.8元”的瘾,从而开辟了IP电话技术市场化的现实通道。这首先得益于“个体户”体制:横竖政府不管陈氏兄弟的饭,也不保陈氏兄弟的福利。你要过好日子,你就要到市场上赚钱,你就要为顾客创造物有所值的服务。至于陈氏兄弟是一些报道讲的“深度网迷”,较早就知道了网络电话技术,相比之下倒是次要因素(因为“知道”网络电话技术者何其多也)。我的看法,恰恰是被传统中国和计划经济中国一致视为十分“卑微”的个人赢利动机,才是市场上技术创新活动的微观基础。离开这个动机基础,要么对创新不敏感,要么对成本不在乎,高科技要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产业,空喊口号罢了。

福州马尾区邮电局和公安分局一方加在陈氏兄弟头上的罪名之一,是“严重损害国家和邮电企业的利益”。同据《南方周末》的报道,浙江青田县邮电局指控“夺走”当地国际长途电话市场一半份额的民营IP电话的罪名更绝:牟取暴利。他们共享的逻辑是:你在市场上出售了比国有电信局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你就“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邮电企业的利益;你通过卖便宜东西占据市场,你就是牟取暴利。奇怪的是,既然IP电话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国有电信公司为什么不自己率先“牟取”一下子呢?

要害问题是,国有电信公司对传统电信模式的投资和经营所产生的既得利益,已经将其牢牢“锁定”:要是更有市场竞争力的IP电话夺走了传统长途电话的客户,原来的投资收益和经营模式的既得利益,如何保障?这里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垄断的既得利益会锁定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选择路径。我们看到,国有电信公司的行为逻辑不单单是不准许陈氏兄弟经营IP电话;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中国电信也不会允许自己经营IP电话,以防止冲击他们自己的另一股肥水—传统长话市场的垄断利润。人们或许要问:在已有投资项目的效益没有回收之前,不投资新的、具有替代效果的项目,防止新项目“抢走”老项目的市场,确保原来的投资收益,难道不是非常正常的商业准则吗?市场经济中的任何厂商行为都受这套逻辑的支配,为什么国有电信公司就不可以如此行为呢?国有电信企业对传统电信技术的巨额投资,难道只能眼看被IP电话冲击不能如期回收,而白白蒙受损失吗?

我的看法,要回答这些问题,要害在于弄清楚在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结构中坚持商业原则。在存在行政性禁入的垄断市场上,垄断者为了保卫过去的投资收益而“理性”地阻碍或延迟新技术的应用及其市场化,社会要为此蒙受损失。需要当心,在分析这种损失时,不能单单只注意新技术被延迟应用(比如IP电话晚几年被引进中国市场)的经济效果。更要紧的是,由于竞争性的技术和投资项目可以被阻止,市场垄断者在任何做技术和投资项目选择的决定时,都不必顾忌任何“报应”而变得轻率无度。

麻烦在于,靠决策人自己来主动校正投资败笔,不大可能办得到,更不要说离开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投资失败甚至不能被及时察觉。我常常猜想,计划体制下经济领域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或“人事斗争”连绵不断,是不是因为消除了重复建设的市场竞争体制之后,只好借助********来校正垄断条件下挥之不去的投资错误?但是,政治标准怎么可能像市场标准那样准确和灵活?而没有可靠的标准,斗来斗去还不是一锅糊涂粥。因此我们的基本观点,既不能靠提高投资决策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知识全部免除投资败笔,更不能靠投资决策人的“自律”来校正投资错误。唯一可靠的,是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