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第31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禀赋(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禀赋(2)(1 / 3)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俸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_.、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例如山东的泰安、青岛、曲阜。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西南重镇重庆,长江三角洲明珠上海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去旅游观光,带动了上述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相应有所发展。当前颇为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即是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今天,文化主动地为经贸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带动经济起飞,是一些地区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差异是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成因

文化传统观念除了“优秀”与“落后”两类之外,还存在一类很难用“优秀”或“落后”加以界定的观念。有些观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如下三种:

其一为“父母在,不远游”。此言本意是说儿女要孝顺父母。不能远游在外。后来,这种观念逐渐演变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或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即由对父母的孝上升为对家乡故土的爱。这本是一种美德,无可厚非。不过,人总是囿于一地,不接触新事物,不与外界交流,必然使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二为“中庸之道”。此言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作:“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是说做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掌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这本无可厚非。后来,由这种观念又演化出“一碗水端平”、“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凡事有度,适可而止”等观念,均是值得称道的。不过,由“中庸之道”派生出来的“随大流”、“怕出头冒尖”、“不敢为人先”、“求稳怕乱”,以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观念,却是消极的,可以束缚人的手脚,泯灭人的开拓性。

其三为“不患寡(贫)而患不均”。此言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作:“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为“不均”比贫穷更让人担心,更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历次农民暴动,大都与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直接相关。因此,由这种观念发展而成的“均田”、“均税”、“等贵贱,均贫富”等平均主义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进步意义,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不过,由这种观念演化而成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等观念,却是消极有害的。它不仅与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还挫伤了人们争先致富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传统观念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表现程度却并不相同。内陆地区表现得比较严重,那里的人们大多安土重迁,不愿外出,又缩手缩脚,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改革的步子总是迈不开,从而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则表现较弱,那里的人们大多敢想敢于,勇于开拓,又不眷恋家乡,而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去,也不嫉妒别人先富起来,而是想着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从而形成争相创业的热潮,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多年来,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上述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反应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四、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化历史传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反差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内地的实践,揭示出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在中国境内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是黄河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直至唐朝还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却迅速崛起,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除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任何地区,还创造出“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躺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上睡大觉,或自我陶醉.只会滋长惰性。早晚要被无情的历史所淘汰。

其二,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中国古代所创造的文化绚丽多彩。主要集中于六大古都周边地区,即以西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