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并研究和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学会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就容易碰壁。
了解实情后再下结论
在单位中,管理者心中肯定会对某些员工印象好,对某个员工印象不佳。但是,评价下属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考核的结果和下属的综合表现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员工妄加评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高级宾馆有一位年轻的厨师,因从厨房往家里拿菜一事被人告发,老板知道后非常生气,心想:这个年轻厨师一直都很不错,为什么做出了这种事呢?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于是,宾馆给这位平时非常勤奋的厨师降了一级工资,并给予警告处分。
这位厨师什么都没说,还像往常一样勤奋地工作着。请假回家办事的厨师长归来后,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刻找到老板,说:“这位厨师往家拿菜和我打过招呼,他母亲患癌症多年,现在已到了晚期,他是独生子,每天下班后都要到菜市场买菜,然后回家照料母亲。前一段时间咱们宾馆顾客多,厨房的工作量非常大,厨师们经常干到很晚才回家。所以,他没有时间买菜,跟我说从厨房拿点儿菜回家,等到开工资时再把菜钱给补上,这是他自己记录的拿菜清单。”老板接过清单,只见上面记录得清清楚楚,什么时间拿的菜、菜的品种是什么、价值多少钱,历历在目。老板看着这份清单,感慨万分地说:“我对情况了解得太少了,这是我的失职啊!”当晚,老板和厨师长一起来到了这位年轻厨师的家,看望了他的母亲,并恢复了他的工资,取消了对他的处分。
作为管理者,考虑事情要周全。评价下属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考核的结果和下属的综合表现,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实际上,评价一位下属工作的好坏与评价一个人的品质好坏有些类似,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决断。下属可能在某一方面出了问题,但很可能事出有因。所以,作为管理者在评价下属的工作时,要了解实情,不要让一时一事的表面现象掩盖了整体表现,这样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
《论语》中有则故事:
一次,孔子与学生出游,当众人筋疲力尽、饥肠辘辘时,一个学生用仅有的米给孔子做了一锅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见他背着其他的学生偷偷地把饭塞到嘴里,心里非常生气,而他忍住了,没有发问。吃饭时,学生主动解释说:“有一些尘土掉到锅里去了,米粒沾上了尘土,给老师吃觉得不敬,丢掉却又可惜,只好我自己吃下去。”孔子听后,知道自己错怪了学生,摇着头叹息说:“不仅听到的不可确信,就是眼见也有虚的时候”。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发生。
某公司的一位管理者对下属说:
“小吴,你怎么还没有把调查报告写出来?你让我明天在会议上拿什么发言?”
“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开发部的高总打电话说,该会议已经推……”
“我不管是谁打电话给你,你知道我说过今天要看那份报告。”
“我知道,可高总说现在有更重要的事……”
“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我才不管是谁给你打的电话。你是我部门里的人,你应该听我的。”
“可是……”
“就这样,赶快——趁我还没有发火!”
管理者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喜欢滥用权力。小吴真的违背了上司的命令了吗?未必,可能他做的是对的,可是他的上司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作为一名管理者,剥夺了下属解释的机会,并且没有任何理由就责骂了一位优秀的下属,这不仅是对该下属自尊心的严重伤害,而且也将给整个部门留下恶劣的印象。
设身处地地为小吴想一想,如果你的上司对某件事不了解清楚,就对你严加指责,还不给你陈述理由的机会,你会做何感想呢?是否满腹委屈无处诉说?那么,下次你对工作还有主动性吗?你对上司还有信赖感吗?
做上司最大的忌讳就是不给下属解释的机会。若是上司错怪了某个下属,当务之急便是向下属道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之后再下结论。下属做得不一定对,但他可能是有苦衷的,那么,下一次你该如何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呢?
作为管理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发生的事情的了解是有限的,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情况下,不要盲目做出任何结论。
冷静下来,去掉情绪化的想法,不要仅凭主观意识想问题。为此,有人建议:在发脾气之前,先从一数到十,目的是让发热的头脑冷一冷;也可以选择散步、抽一支烟、翻一翻报告等,让自己冷静下来;还可以先从有利于下属的方面提出质疑,让自己有一个接受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