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共拦了十多辆车都没有结果,到了下午三点多,毛宗良决定不再等了,于是他找了一条绳子,把150多斤重的洗衣机捆在身上,在温度高达38摄氏度的烈日下,饿着肚子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达海峰城后,才另找车上路,按照承诺把洗衣机送到客户家里。
毛宗良是在学雷锋吗?不是的,完全不是。海尔企业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无论是哪一个员工只要是为企业做出了贡献,都会得到他应有的回报。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员工白白流汗,要保证让员工付出多少、贡献多少,就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并让这种回报严格与贡献成比例。
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也就是通过事先的制度规范约定,堵住“可能”的通路,避免不应该发生的事的发生。
搭便车效应——不能让个别人不劳而获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相对于这个成员而言,其他人就是搭了便车,从而造成了不公平。
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在这个故事中,小猪可谓坐享其成,大猪辛苦劳作。这对大猪是不公平的。这会严重影响大猪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整体的效率。其道理在团队管理中也很适用。如果领导者不能杜绝“搭便车”的现象,则会给团队造成很大的危害。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团队成员为团队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我们可以结合这故事中的大猪小猪的情况进行说明: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这种“搭便车”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消除团队中“搭便车”的现象或行为呢?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这种“搭便车”的现象吗?我们可用以下三个方法来讨论这一问题。
方法一: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方法三: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方法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领导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大小猪都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如果目的是想让大小猪都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对于规则设计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故事中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例如,有的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改变方案二”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像“改变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像“改变方案三”一样——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