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战国演绎> 苏代饶舌诱说无强,越王鲁莽举兵伐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苏代饶舌诱说无强,越王鲁莽举兵伐楚(1 / 3)

再说景翠奉王后郑袖之命,率领九万楚军骑兵从枣庄出发,南下直奔广陵,为什么郑袖要令景翠率着九万楚军骑兵,南下广陵呢,因为这时楚怀王的大军与越王无强的大军还在殊死鏖战,虽然整个战局的胜负已经很明了,但是还沒有结束,郑袖是要以霹雳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平定江东,随令景翠率领九万楚军骑兵驰援广陵,这广陵之战,是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七国大战中,最为惨烈而又时间最长的一战,楚、越双方,先后投入的总兵力是楚军五十五万,越军七十万,

公元前312年二月初,楚怀王令昭睢坐镇南阳、兼领新城(伊川、汝州、宜阳、新安、孟津)的二万马军、十三万步军,并命商南的屈匄,随同张仪前去接收领地,并密授其调动汉中军队的兵符,嘱其相机从事,随后,楚怀王便与昭滑统帅马军十万、步军二十五万,出洛阳、移师许昌、准备东进打击越国军队,到了许昌,楚怀王又留下五万步军归景奎率领,驻守在禹城、古城和陉山一带,以加强对韩、魏两国军队的防备力量,接着,楚怀王便与昭滑率领十万马军、二十万步军出许昌,直奔毫州,

这时,探马飞奔來报说:“启禀大王,越军二十万已经兵分二路出广陵,一路由大夫范理率领,北上走陆路,攻占我高邮、兴化、宝应、淮安,正向宿迁挺进,一路由越王无强率领,走水、陆二路,攻占我天长、金湖、盱眙,正向五河进发”,楚怀王闻奏,便命大将军昭滑率领五万马军、十万步军火速向东开拔,打败范理的十万越军以后,便迅速南下,于广陵会合,而楚怀王自己则率领五万马军、十万步军迅速驰向五河,这越王无强为何无缘无故要率领军队出广陵,攻占楚国的领土城邑呢,难道越王无强不知道楚国有一百多万军队,是所有诸侯中的超级大国吗,这,还得回过头來说起,

自从去年春,越王无强见了秦惠文王、魏襄王的照会和闻讯楚军北上的动向,随召集大臣议事说:“现在秦、魏、韩联军在与楚、齐对决,中原大战在即,秦惠文王、魏襄王照会我出兵相助,我欲借此机会,率领军队沿长江西进,打击楚军,扩土至皖南、九江、鄂汉,大家看看可行吗”,有臣奏道:“大王不妥,现在战局未明,大王若发兵,楚王必率大军东进迎击,楚军势大,不可以与它正面交锋,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大夫范理说:“这样会得罪秦、魏二国,届时如果楚军伐越,秦、魏两国不肯发兵相助,那越国就危险了”,

越王无强说:“那依范大夫的意思是”,范理说:“大王可发大军到广陵,既不攻齐,也不攻楚,一來可以看齐、楚两国有何反应,二來也算是出兵响应魏、韩,牵制楚、齐军队”,越王无强说:“就依范大夫所言”,随率领四十万越军尽出会稽,令一万越军骑兵、九万越军步兵驻守姑苏,以作后援,然后统率五万越军骑兵、二十五越军步兵到广陵,越军三十万集结于广陵,金陵、滁州的楚军便命八百里快马,通知寿春、九江的楚军和正在洛阳的楚怀王,而驻守在盐城的齐军也命快马,通知连云港的齐军和齐湣王,

越王无强率军至广陵,本是声援秦、魏,无意出兵攻打楚、齐军队,到了去年秋天,无强得知楚怀王率大军四十万北上洛阳,楚军北渡黄河,与秦军战于曲沃,随后又闻讯楚怀王的大军与秦军对峙于曲沃和函谷关,去年的冬天,越王接到秦惠文王、魏襄王和韩襄王的照会,要他出兵攻打楚军后方,越王随召集军将谋士商议说:“现在楚怀王率领四十万大军北上洛阳,与秦军对战于曲沃和函谷关,荆州、淮北楚军防守薄弱,秦惠文王、魏襄王和韩襄王照会我出兵攻打楚军后方,诸位意下如何”,

有谋臣说:“楚怀王的大军在洛阳,说明荆州兵薄,而淮北、淮安、皖北、皖中至信阳,把守的楚军很少,大王应乘此良机,挥师西进北上,尽取楚军的淮北、淮南、皖北、皖中,然后挥师周口,与魏、韩军队合击许昌,一战可定矣”,

大夫范理说:“大王万万不可,楚怀王自继位以來,节节胜利,楚军士气高昂,民心归附,楚国人口三千多万,若是到了紧急关头,楚怀王一声令下,楚国各郡县、各军就会招募兵勇,十里抽一,便是三百万军队呀,据臣所知,滁州、金陵有三万楚军把守,寿春五万,九江十万,大王若发兵攻打滁州、金陵,寿春、九江的楚军就会驰援,大王若发兵绕过滁州,往蚌埠、周口进发,若是楚怀王回师东出,滁州的楚军从后面包抄,我军便无路可退了”,

越王无强说:“若是这样,那么,秦惠文王、魏襄王和韩襄王照会不理了”,范理说:“理还是要理,不过大王不是发兵伐楚,而是发兵伐齐,攻取齐军的盐城和连云港”,越王说:“伐齐,齐不也是大国,可伐吗”,范理说:“齐虽是大国,但齐军要南下增援,必受楚将昭阳的二十万大军阻拦,盐城、连云港只有五万齐军把守,唾手可得了”,越王说:“那如果齐湣王率军报复呢”,范理说:“有徐州昭阳的楚军在,齐军便不能南下,大王伐齐,不仅可给秦、魏、韩一个交代,又得盐城、连云港四百里地,这叫一举两得,又能避开与楚军作战”,于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