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11> 第17章 宗教哲学(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宗教哲学(1)(1 / 4)

斯蒂格勒

1982年获经济学奖,时年71岁。1911年1月17日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小镇雷登(Renton),1991年去世,享年80岁。国籍:美国。教育:1931年获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1932年获西北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193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约瑟夫·斯蒂格勒(JosephStigler),低级职员;母,伊丽莎白(Elizabeth Hungler Stigler)。配偶:玛格丽特(Margaret Mack),1936年12月26日结婚。后裔:三个儿子,长子斯蒂芬(Stephen),次子大卫(David),幼子约瑟夫(Joseph)。经历:1936~1938年在依阿华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1938~194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职,并在此期间由助理教授晋升为教授;1946~1947年任布朗大学教授;1947~195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57~1958年在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工作;1958年以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1977年后兼任该校国家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1947~1991年还兼任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高级研究员;1964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生产和分配理论》(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ries),New York:Macmillan,1941。《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Price), Macmillan,1942。《关于经济问题的五次演讲》(Five Lectures on Economic Problems),New York:Longmans Green,1949。《经济学史论文集》(Essays in the History ofEconomics),Chicago U.Press,1965。《信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Political Economy,69(June1961)。《劳动力市场信息》(“Informationin the Labor Market”),J.Political Econ-omy,70(Oct.1962)。《寡头垄断理论》(“A Theory of Oligopoly”),J.PoliticalEconomy,72(Feb.1964)。《产业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RichardD.lrwin,1968。《公民与国家》(TheCitizcn and the State:Essays on Regula-tion),Chicago U.Press,1975。《知识分子和市场》(The bltellectual and theMarketplace),Harvard U.Press,1984。《屋顶或天花板》(Roofs or Ceiling),1964(with M.Friedman)(此书有潘振民的中译本《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斯蒂格勒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

参考文献:《为什么他们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479~496。《现代传记年鉴》,1983,372~375。《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602。Science,218(Nov.12,1982),655~657。《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四卷,1100~1105。《我的成功道路》,93~110。R.Schmalensee:《斯蒂格勒对经济学的贡献》(“On GeorgeStigler\"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wed.J.Econ.,85(1985)。

评述:斯蒂格勒“因为研究产业结构、消费者行为、市场信息作用以及政府管制性政策等方面的贡献”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勒是芝加哥学派在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是宏观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产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信息经济理论的探讨。他认为信息是联系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纽带,正是由于了解信息的成本太大才造成了价格差异,使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的价格。斯蒂格勒的观点更新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关于一种商品只存在一种价格的假定。他的另一贡献是对社会管制政策的精锐批评,他力图论证“看不见的手”在当代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而政府管制则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主张“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反对垄断和国家干预。M.弗里德曼赞誉斯蒂格勒是“以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政治问题的开山祖师”。他致力于研究经济与法律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提出反托拉斯、立法理论等政策性大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