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吞的款项——包拯仇家这么多,手眼通天者不计其数,以后御史台无论花落谁家都会盯紧包拯,等着包拯犯错将其赶出京师。
本来包拯受到欧阳修的弹劾在家待罪避命以表示自己坚持辞职,而王景范上书当天欧阳修也不去开封府办公跟着在家以避风波,至于王景范也知道自己摆了欧阳修一道顺带搂草打兔子将中书省一干大佬得罪了个遍,也不去崇文院告病在家将编定书籍的工作搬到家里来干。
实际上除了包拯在家避嫌之外,欧阳修和王景范在家闭门谢客无疑是趁机成全自己——欧阳修自己因为开封府的事务繁杂,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编修《唐书》,他为了尽早完成这项工程不得不晚上埋头苦干,再加上他的眼病日甚一日更是万分苦恼,仅仅在正月间他就接连上了三道奏札请辞开封府,至于王景范对于自己陷身三馆秘阁更是极为厌烦,两人正好趁了心意借此避祸。
朝野因为包拯的任免与欧阳修和王景范师生之间的对峙而议论纷纷,先前皇帝坚持自己对包拯的任命,使得大家将火力集中在包拯身上,而王景范上书将火烧到了中书省的头上,中书省则替成了众矢之的。中书省也立刻做出反应封驳包拯的任命,不过这一回皇帝更加坚定不改任命,一时间三司老大的宝座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问津。
纵然大宋帝国在吸取前唐五代的教训,极大加强了文官的权力,相权已是大大稳固隐隐与皇权并列。现下的皇帝执政三十多年虽有诸多从善如流的事例,但也有“生死两皇后”的前科教训,朝廷众臣深知若是皇帝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大家无论怎么劝都是白忙活,也只能围绕中书省和王景范做文章。王景范可以称病在家,中书省却不能关门大吉,可想而知王景范的麻烦固然是有但不是现在,而中书省的一众大佬眼下头大一圈却是跑不了的。
“三伯没有为难夫人吧?”王景范见韩慕雪走进书房,站起身来将其披风解下递给旁边的侍女。
每隔几天王景范夫妇总是要去韩府走一趟的,不过这一次王景范捅了马蜂窝,将稳坐钓鱼台的中书省一干大佬拖下了水自己拍拍屁股在家告病谢客,当然不会去韩府,更何况在这件事上他和韩绛有着极大的分歧,不可能送上门去挨骂。韩慕雪倒是颇为善解人意,自己去拜见韩绛,除了例行公事之外更是借着亲情来缓和韩绛对王景范的怒气。
韩慕雪嫣然一笑:“三伯倒是不生你的气了,只是嘱咐你安心养病……”
王景范听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三伯知晓就好,有他从中缓和,希望不会走的太远……”
“夫君难道是要被外放?”
王景范笑着答道:“多半是了,三伯会从中奔走一二……政事堂的相公们不会平白受了气,总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只是连累你了。”
包拯任命风波不会拖得太久,自己一道上书将政事堂的诸位大佬逼到了墙角上,皇帝又坚持自己的任命,做出退让的只能是政事堂诸公,至于银台司下设的封驳房还不是以诸位相公为首?既然不能封驳这道任命,自己也下不了决心顽抗到底,那只有让这道任命速速通过,反过来还要请包拯速速就任,这样才能让诸位相公摆脱尴尬的局面。朝廷诸公更不可能对欧阳修做什么,欧阳修的笔虽然歪了点却是有利于诸公,若是没有王景范插手把水搅浑了,说不定三司使早就落到某个幸运的家伙头上。
这件事唯一要倒霉的便是王景范,他在决定要发文驳斥欧阳修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三馆秘阁是朝廷培养和储备未来大宋高级官员的地方,不过这种培养也许是一两年,也许是十几年甚至是永久不会获得什么机会。馆阁乃是文华荟萃之地,也是学习欧阳修所言的那种“学问”之地,馆阁之人出头获得皇帝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在有皇帝出席的宴会上作出几首应景又令皇帝顺心的诗词,这种“捷径”王景范不屑为之,相比之下他更崇尚包拯的“学问”——华丽的诗词不能让大宋击败党项人和契丹人,欧阳修乃至他后面的继承者曾巩、苏轼兄弟等人的词固然能够让千年之后的人们所传诵、敬仰,但也仅此而已,留给大宋帝国不过是凭空的一声叹息而已。
王景范不愿意入馆阁,就算要进馆阁也不希望这个阶段的时间不要太长,这点韩绛心中很清楚,王景范在蔡州的表现也让韩绛看到了就算他不走馆阁这条捷径也一样能够在权力之路上走得飞快。不过王景范这样状元出身的官员一开始就很高,有的甚至都不会外放就直接进入馆阁,外放之后回京入馆阁也成了惯例,王景范就算不愿意也是无可奈何。
本来王景范已经无可奈何的接受了馆阁任职的命运,不过欧阳修上书一出,又让他从中看到了希望——《驳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书》一文除了帮助包拯摆脱骂名之外,更是笔锋一转将火烧到了中书省。韩琦纵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受此无妄之灾要说没有气是不可能的,等事情过去让他缓过劲来,王景范这个声名鹊起的家伙必然要成为他的出气筒。这种事就算韩琦不会刻意为之,他手底下的人也会为了博得韩琦的好感而代办的。
“三伯也知道?”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