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7> 第5章 科技之光(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科技之光(1)(3 / 4)

里克(Friederike Martin Buchner)。配偶:洛特(Lotte Stahl),1900年结婚。后裔:二子一女,名不详。经历:1889~1893年任教于德国慕尼黑大学;1893~1896年任教于德国基尔大学;1896~1898年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1898~1908年任德国柏林农学院教授;1908~1911年任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911~1917年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氧对发酵的影响》,1885(第一篇论文)。《酒化酶发酵》(Die Zymassegarung[Zymosis]),Munich:R.0ldenbourg,1903(with H.Buchner and M.Hahn)。《无细胞发酵》(“Cell-free Fermentation”),Nobel Lectures,Chemistry(1901~1922),103~120。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性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ientists),London:A.and C.Black,1969,87~88。《科学家传记辞典》,V01.2,1970,560~563。《科技名人词典》,50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152~153。《化学思想史》,481。《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02。

评述:爱德华·毕希纳因为“研究生物化学并发现无细胞发酵”,获19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受控温度下,他用沙研磨酵母细胞,制备出一种能把蔗糖发酵成乙醇的无细胞提取物。他称活性酶产生剂为酒化酶。研究表明,活泼的酵母细胞不是发酵要素。他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开创了微生物代谢作用新的一页,标志着现代酶化学的开端。他还探讨了经典有机化学的一些问题。

1888年,合成了二碘乙酰胺。并与德国有机化学家库尔提乌斯合作,研究了脂肪族偶氮化合物,用这些化合物与苯反应,获取了环庚三烯和环已烷羧酸的合成。

拉弗兰

1907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时年62岁。1845年6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22年5月18日死于巴黎,享年77岁。国籍:法国。教育:1867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经历:1870~1896年任法国军队医生;

1897~1922年任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研究员。其他获奖介绍:1884年获Breant奖金;1912年获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主要著作:《论疟疾发热与疟原微生物》(Traitédes.Fièves Palustres avec La Déioa des Microbes du Paludisme),Paris:O.Doin,1884。《疟疾及其血内寄生虫》(Du Paludisme el de Son Hematozoaire),Paris:G,Masson,1891。《人类与动物的血内寄生虫》(Les Hematozoaires df L’Homme et des Animaux),Paris:Rueff,1895。《锥虫与锥虫病》(Trypanosome et Trypanosomiases),Paris:Masson,1912。《论军队卫生》,1898。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1973(Vo1.8),65~66。《拉弗兰教授》(“Le Professeur Laveran”),Bulletin de la Societ de Pathologie Exotiqae,15(1922)。373~378。《科技名人词典》,735。《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266~270。

评述:拉弗兰“因为研究原生动物的致病作用”获19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拉弗兰毕生从事寄生虫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他对疟疾病原学作了研究,证明疟疾病由寄生性疟原虫引起;经过热带非洲实地考察,发现了睡眠症病原和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由于上述杰出贡献,拉弗兰被誉为“公共卫生的拓荒者”。

托德

1907年10月2日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英国生物化学家。

托德1928年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在进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之前靠卡内基奖学金在格拉斯哥又度过了一年时间。他获得了法兰克福(1931)和牛津(1933)两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34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医学系,在那里他开始了关于硫胺素(维生素B1)的工作。他在伦敦利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继续这项研究。解决了硫胺素的结构与合成问题。

1938年托德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教授并继续对维生素E和B12。进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