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政变
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后,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和士兵起义,虽在各地时有发生,但革命走向低潮已成定局。政府从边疆地区向内地调遣了大批军队,加强了对革命群众的********。贵族联合会的走卒、内务大臣斯托雷平成为政府首脑后,在采取高压政策的同时,决定按十月十七日诏书的许诺召开国家杜马,企图同资产阶级妥协,欺骗人民,扑灭革命。由于布尔什维克的抵制策略无效,第一届国家杜马于1906年5月10日(4月27日)开幕。土地问题成为这届杜马讨论中心。沙皇眼看杜马并不是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又于同年7月21日将其解散。在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中,布尔什维克改抵制选举为参加选举,以便利用杜马讲坛进行革命宣传,反映工农要求,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的阴谋。1907年3月5日(2月20日)开幕的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右翼人数增多了,但左翼代表也占2/5,社会民主党人也比过去多得多。列宁亲自为布尔什维克代表写了发言稿,坚定支持工农代表在发言中的正当要求,并号召农民起来按自己要求解决土地问题。沙皇一看第二届杜马比第一届杜马更危险,便于6月14日(1日)捏造社会民主党代表图谋在军队中发动起义,要求55名社会民主党代表离开杜马,并剥夺其中16名代表的不可侵犯权。次日,社会民主党代表被非法逮捕。6月16日(3日),沙皇政府宣布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沙皇粗暴破坏了十月十七日宣言主要原则:不经杜马批准,任何法律都为无效。“六·三政变”标志1905年革命至此结束。俄国进入政治反动时期。
斯托雷平改革
1907年6月3日,沙皇政府发动了“六·三”政变,它标志着俄国1905~1907年革命的最后失败,俄国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为了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争取城乡资产阶级的支持,斯托雷平政府实行某些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第一、召开第三届杜马。但各选民团所代表的人数极不平等,一个地主选举人只代表230人,一个城市资产阶级的选举人代表1000人,一个农民选举人代表60000人,一个工人选举人代表125000人,这样新选举法保证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在杜马中的优势,保证了沙皇制度对杜马的绝对控制。第二、实行土地改革。1910年6月,杜马通过了斯托雷平的土地法。该法在实施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银行给予富农贷款和种种支持,使富农分得最好土地,并以低价收买贫苦农民的土地,使大批农民破产。这样为沙皇政府在农村中培植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破产的农民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斯托雷平改革虽未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使俄国由沙皇专制转向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的召开
1907年8月18日~24日,来自24个国家的880多名代表在斯图加特召开了第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前,爆发了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本次大会虽然通过了向俄国革命工人致敬的决议,但没有号召各国党学习俄国革命榜样,走武装斗争道路。会议充分注意了日益增长的国际战争危险,各国代表都参加了有关军国主义问题的讨论,向大会提交了4个反战决议。法国少数派盖德的提案认为,军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无需采用特别的反军国主义手段。法国多数派饶勒斯的提案主张,战争爆发时可采用罢工和起义来反对战争;而受进攻国家的工人有义务参战保卫国家独立。法国无政府工团主义者爱尔威的提案则不区分战争正义与否,一律加以反对。德国代表倍倍尔提出了一个比较正确的提案,重申了反对军国主义的一贯态度,但反战仅限于利用议会。第一次参加国际大会的列宁,团结其他左派,对倍倍尔的提案加以补充和修改,最后获得大会通过。决议声明:未来的帝国主义战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无产者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绝不能去保卫资产阶级祖国,而要“利用战争本身来加速整个阶级统治的崩溃”。在讨论殖民地问题时,荷兰修正主义者万·科尔提出“要求一种社会主义的殖民政策”。他说:“在社会主义的政权之下,它可以起促进文化的作用”。这种民族沙文主义的主张被多数代表所接受。在讨论工会和党的关系时,否认了党对工会的领导,只提两者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在本次大会讨论的大多数问题上,德国党都站在机会主义者一边,起了很坏的作用,充分暴露了修正主义病毒已深入第二国际,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体。
英俄协约的形成
在19世纪,英俄关系中出现过许多“热点”,产生过严重对立。20世纪初,英俄在远东的矛盾因英日同盟的建立和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而逐渐消除。英俄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地区的冲突,英王爱德华七世早从1904年就传来信息,表示“迫切希望英俄两国间建立友好关系,并希望两国之间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取得较好的谅解”。唯有在近东地区,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和帮助土耳其训练军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