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空间·边缘·对话> 第39章 俄罗斯文化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俄罗斯文化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2)(1 / 3)

俄语借词与俄中关系史有密切的联系。19世纪中期,俄国加快了对中亚哈萨克地区的侵占步伐。1882年,自从俄国基本完成哈萨克地区的兼并之后,俄国军事实力多次侵入新疆西北疆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利用清朝国势衰落,利于新疆地区展开吞食扩张的机会,“1844年至1847年,俄国军队先后数次入侵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阿拉套一带,建立了科帕尔堡(今卡帕尔),控制了由俄国谢米巴拉金斯克南下通往新疆喀什噶尔和中亚浩罕、塔什干的要冲。1854年,俄国军队又侵入新疆伊犁河中游以南地区,在古尔班阿里玛图建立了维尔内堡(今阿拉木图)。”在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俄国通过武装入侵、构筑军事堡垒、强行移民等手段,不断入侵和侵占新疆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其中第二条规定中国分界以新疆境内的山河、湖泊及常驻卡伦作为划界标志,迫使中国对俄割让巴尔喀什以东以南新疆领土。1864年10月7日,清政府代表被迫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上画押。这一不平等条约将北起阿穆哈山、南达葱岭,西自爱古斯河、巴尔喀什湖、塔拉斯河一线,东临伊犁九城、塔尔巴哈台绥靖城总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领土划入俄境内,其中四分之三以上在新疆西部。1871年5月15日,俄国借口伊犁苏丹政权收留哈萨克阿勒班部落首领塔扎别克,向伊犁发动进攻。

伊犁军民不畏强暴,勇敢出击,但最终因武器简陋,俄军于7月4日侵占伊宁远城。俄国企图永久霸占伊犁地区,但是遭到当地维吾尔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各族人民的反抗。1881年(光绪七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清政府收回了伊犁,但是同意割地、赔款、允许通商权益,并允许俄国在沿边及在乌鲁木齐等五处设立领事。沙皇军队侵入我国西北重镇伊宁市,侵占这一地区长达10年之久。沙皇强迫迁徙几万维吾尔族人在俄罗斯境内的七河、叶尔坎特等地开荒。从此,维吾尔族人与俄国人有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一部分白俄罗斯逃兵流窜到中国新疆境内,在伊犁、塔城地区定居,逐步形成了我国俄罗斯族。

盛世才是1930年进入新疆的,最初并未受到重用。趁1933年的“四一二政变”时机,在政变者的鼓动和让步下,盛世才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出任新疆边防临时督办要职,窃取了政变的果实。盛世才出任边防督办之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标榜亲苏进步和信仰马列主义为手段,多方与苏联接触,希望得到军事援助。“1933年7月,在外交人民委员副委员Г.Я.索科利尼科夫的主持下,召开了苏联政府相关部门代表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新疆局势并通过了给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建议。1933年6月27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立了以国防委员会主席伏罗希洛夫为首、专门‘研究苏联在新疆的政策’的委员会。”1933年11月由苏共红军组成的“塔尔巴哈台志愿军”从伊犁霍尔果斯入境,直到张培元在惠远的大本营。时伊犁军阀张培元正随军在迪化以西与盛世才对峙。“塔尔巴哈台军”在10架飞机和数十架装甲车的配合下,向张培元的留守部队发动进攻,占领惠远城。张培元后路被封,兵败自杀。苏军随后将伊犁交付盛世才省军,仍由霍尔果斯退回苏境。1934年1月,苏军由塔城巴克图入境,更换中国军装,对外称“阿尔泰军”,乘车向省城进军。2月3日,主力军抵迪化,向马仲英部发动攻击。省城解围,马仲英部撤退达坂城,苏军停止军事行动,又撤回苏境。1937年9月,苏军又出兵南疆,消灭了马仲英部马虎山的势力,次年在哈密部署了一个红军骑兵加强团和一支空军支队。至此,在苏联的援助下,基本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盛世才政权得到了军事上的巩固和保障。1944年,在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专区的各族人民反抗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新疆史上称之为三区革命。三区革命军占领伊宁市之后,成立了临时政府。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三区武装部队制定了南、北、中三线作战计划,北线负责解放塔城、阿勒泰两个专区;中线以精河、乌苏为进攻目标,进而挺进新疆省府迪化;南线向南疆方向发展游击战,以牵制国民党驻南疆部队。北线先后攻占塔城、阿尔泰市,直接控制了这三个专区。初期的胜利巩固之后,苏联作出了进一步在军事上参与和全面支持三区革命的决定。1945年,苏联向新疆派遣500名红军军官及2000名士兵。在武器、装备、服装和食品等方面苏联为起义军和三区平民给予大量的物资支持。苏联中央政府直接拨款援助新疆三区革命军,加大了新疆三区的医疗、兵力和经济等诸方面的投入。1950年至1958年期间,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合作状态。前苏联派遣很多各行各业的专家,到中国参与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政府参照了前苏联社会体制、教育模式和文化体系,受到其诸方面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