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放弃艾略特先生而爱上温特沃斯,虽然有社会阶级成分的变化、海军地位提高的原因,但是其中更有一种反抗传统权威的意义。虽然在19世纪初海军等新的社会力量崛起,开始取代传统的土地贵族,但是,传统的土地贵族在社会中还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他们还是影响社会观念的主要力量,对他们的反对甚至是揭露都是对当时那个社会权威的反抗。此外,《劝导》的题目本身也包含着这种反抗权威的意识,persuasion(劝导)解释为说服,即叫人做或不做某事,本身就带有强权的意味,在《劝导》中一方是以沃尔特爵士和拉塞尔夫人为代表的社会权威人士以及当时的社会大众,另一方是安妮,她以一己的力量去对抗当时的整个社会,她是孤身一人的,连她的恋人温特沃斯也被纳入了现行的社会秩序之内而没有帮助过安妮,他是奥斯丁小说中最无力的男主角,小说中几乎没有几处正面描写他的,这同时也是奥斯丁小说中男性形象的缺失和男性权威的丧失,是她反对男性主导社会的一种隐晦的方式。因此,安妮是奥斯丁反抗权威意识的代言人。
三、对孤独的悲剧的描写
孤独是现代主义作家热衷表现的题材,加西亚·马尔克斯就将他的巨作命名为《百年孤独》。简·奥斯丁在《劝导》中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孤独和悲剧成了贴在每个人身上的标签。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经问过他的朋友读《劝导》时的感受,他的朋友们是这样回答的“全书有一种悲伤的情调”。从《劝导》的大团圆的结局来看,它应该同《傲慢与偏见》一样是喜剧,但是却有那么多的人读出了悲剧的意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来源于书中浓重的孤独和丧亲的悲剧意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著名散文家麦考莱和著名批评家乔治·亨利·路易斯都发表了关于奥斯丁的重要评论,指出在对人性的洞察这一点上她堪与莎士比亚比美。”安妮自幼丧母,父亲应该说是她最亲的人,可是这位父亲是怎样对待安妮的呢?“……比起伊丽莎白,他另外的两个女儿的位置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安妮呢,安妮虽然聪慧文雅、和蔼可亲,可她这种在有识之士眼里极受重视的品格,在她的父亲和姐姐看来确是分文不值……”(第6页)“几年前,安妮·艾略特曾是一位很漂亮的姑娘,但是她的青春年华早已消逝。而且,即使是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父亲在她身上也没发现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而今,她憔悴消瘦,未老先衰,更没有他值得珍视的了。至于能否在他心爱的那本书的任何一页上看到安妮的名字,他就没寄予过什么期望。”(第6页)安妮在父亲那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同样在姐妹那得不到该有的亲情。她的姐姐伊丽莎白总是我行我素“在选择克莱太太的问题上,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固执的反对拉塞尔夫人,非但不愿亲近品行如此高尚的妹妹,反而喜欢和信任一个不过是点头之交的人。”(第16页)安妮的妹妹玛丽虽然不会像伊丽莎白那样难以相处,对她不闻不问,“玛丽对她的姐姐们缺乏同情心,所以,她通常并不怎么尊重她们……”(第63页)奥斯丁借拉塞尔夫人之口说到“安妮很少离家外出,同她相遇的人也太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安妮。”(第15页)拉塞尔夫人虽然与安妮情同母女并且是真心爱着她的,但是,她也是不理解她的,这从她反对安妮的婚事上就可见一斑,她只想安妮有一个像夏绿蒂那样的“储藏室”,而她不理解安妮爱上温特沃斯是因为他的自信、热情、机智,比起物质上的享受,安妮更看重精神上的契合。安妮的恋人温特沃斯虽然爱着安妮,但是他对安妮也是不理解的,对于与他分手的原因安妮是这样说的,她毅然的断绝和他的关系,当然,这也绝非仅仅出于自私的考虑。她更多的是为他考虑的,如果不是为了他,她绝不会放弃他的。她相信自己这样做是经过谨慎的考虑,并且自己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种自我牺牲对她也是一种安慰。而温特沃斯呢,他为他们俩就这样被生生拆散而深感耻辱,甚至对安妮心怀怨恨,故意在安妮的面前同路易莎调情。由此可见,安妮在小说中是不被理解的,她始终是孤独的。
拉塞尔夫人虽然生活富足,但是她早早的失去了丈夫,由于对社会习俗的屈服而不敢去追求爱情,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安妮的姐姐伊丽莎白已经二十七岁了,还没有找到一个爱上她的贵族,就连她倾心的艾略特也拒绝了她,她只能靠维持贵族的排场和虚荣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安妮的妹妹玛丽虽然有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但是,她的“埃利奥特式”的性格使她在家中公婆不喜,丈夫不爱,孩子也不喜欢跟着她,两个小姑对她更是爱理不理,她只能靠装病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安妮的恋人温特沃斯虽然在海外升官发财了,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只能再次回去寻找爱情……可以说,《劝导》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孤独的一面。
此外,《劝导》还笼罩着浓重的丧亲的悲剧意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失去了子女,有的失去了妻子,有的失去了丈夫,还有的失去了未婚妻,这样就使得每一个人都带上了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