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家亡之时,勾践采纳范蠡之计谋,遣文种往吴军大营贿赂吴国重臣伯嚭,向吴王夫差请降。此时,作为越国君王的勾践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将复仇的种子深深埋在心里。他要做的,就是俯下身去,向夫差摇尾乞怜。
在吴军的围困之下,越军起初还能维持,但时间一久,水和粮食都没有了,日子就不好过了,只有吃山草,喝腐败的水,很多士兵都生了病。勾践深悔自己没有听从范蠡之言,不但在战争中大败,还偷鸡不成蚀了米,连都城都给弄丢了。为此,勾践自责甚深,到了无心过问军务的地步,整天卧于山洞内闷闷不乐。
还是越后没看得那么悲观,她知道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绝不能颓废。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在字典里“颓废”一词的解释是“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可见,颓废是一个灰色的字眼,是一个贬义词。
越后命令士兵上山打猎,采摘野菜,又亲自搬来土方石头,带领剩下的老弱残兵筑城固守。
在越后的感召下,又在痛定思痛后,勾践才有了重新振作的气貌。所以,陷入一时的颓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自省和自救,反而习惯了心灵上的自虐,这样只能是更加的颓废。因为任何生机都需要由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来支撑,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颓废是扼杀生机的一种毒素。
只有清除这种毒素,你的生命才会生机盎然。用宽容、乐观、积极、爱心来培养一种超脱的精神,这种超脱精神是根治颓废的良药。如果你通过自我塑造达到了这种精神超脱,你也就摆脱了颓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你的工作、你的事业、你的一切都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勾践决定率领剩下的越兵,下山与吴军作个最后的决战,不成功就成仁。但是越后和文种都不造成勾践这样做,就这点兵,下去战吴军的精兵强将,那不是典型的鸡蛋碰石头吗,对国家对老百姓而言有何益处?大家不是飞蛾,没必要去扑火不是?文种因此再次向勾践推荐范蠡。越后也给勾践说,这个时候,恐怕只有范蠡能拯救越国了。勾践至此才深以为然,让文种把范蠡请上山来,临时拜为宰相,向范蠡讨教救国之策。
范蠡仔细分析了当前吴越双方的态势,提出要想打败吴国,硬拼不行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用计取胜。眼下只有向吴国求和,先获得生存的机会,再等待时间东山再起。
范蠡接着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就是“卑辞尊礼,好玩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意思就是说:“现在应该用非常谦卑的辞令,非常恭敬的礼节,带子上珍宝和女乐(女子乐队),,去向夫差求和,用高贵的名号推崇他,以求得他的原谅。如果这样还不行,大王您就要亲自到吴国,去做他的奴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越国不被吴国灭亡。”
范蠡所言,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就是在风浪来袭时,我们应该学会以退为进。在某些特殊的时间里,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不就是消极通让。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有勇无谋有时也只能被人称为一介武夫,因为他们心里不懂得退,并且认为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一开始的勾践就是这样。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很多以退为进取胜的事例。跳远时,要想跳得更远一些,往往必须先退几步再跳。还有射箭的时候,也必须先把弦往后拉一下再射,箭才能被射出去。引擎自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越具爆破的威力……
“退”或许没有“进”来得刚强,但也有自身的优点,它不是畏缩,而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它不是懦弱,而是改变策略,静心思考,找准自己的目标,它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为了实现双赢。生活是辩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怀信心地向前跃进,而有时候,我们又需要以退为进,选择割舍并学会放弃,卸下不必要的负担,退出没必要的纠纷。
古语有云:“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远古时候,人们就懂得退让的道理。由古到今,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退”已经成为人生的一门哲学,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懂得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退”已经成为人们在面对风浪来袭时的首选之路。但是,当退则退,还是有很多人难以做到,尤其在风浪来袭之时,明知道退则保身是明智之举,却甘当那不明智之人。有时,进不见得你能保证一路顺风而下,但退却可以保你自身安全,明白这一点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世事无常。无论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人们要想避过风浪,安安稳稳地走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任何矛盾,任何冲突都是没有预警的,更不可能让你有所准备,想要生活得舒心,就要懂得退让的真谛。面对随时都会袭来的风浪,人们在无力阻挡之时,适时的退让,才会让自己时刻处于放松状态,保持轻松的心情。
人生在世就应当明白面对风浪,退则保身的道理。面对无法解决的态势,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进不见得能保你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