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十年的夏天,齐鲁郑三国大军开往宋国,齐郑两国由各自的君主带队,鲁国则派出了国内重量级人物翚,这位翚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不听鲁隐公招呼,私自带兵跟宋卫陈蔡去割郑国稻子的那位。
东方两个传统强国跟中原新兴大国联手打一个一流中的小国二流中的大国之宋国,还是比较轻松的。六月七日,公子翚显然没有顾及当年跟宋国的战斗友谊,打起仗来毫不留情,率先在在菅地击败军军,而郑国在姬寤生的亲自率领下,气势如虹,先是于十六日攻入宋国的郜邑。,二十日又攻占军国的防地。
至此,第一阶段的军事目标已经实现,并产生了战利品,郜邑跟防地。
这次军事行动,郑国是主力,齐国是联络员,鲁国是帮忙的。按理说,郑国出力最大,两地也是郑军攻下来的,齐鲁两国也没打算分多少。只要郑国意思意思就够了。
可没想到,郑国太够意思了。
郑国提议将郜邑跟防地交给鲁国。
华人首富李嘉诚谈合伙经营生意时说道,与人合作,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公正的,但争取一下拿百分之十一也可以,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只拿百分之九。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只有让你的合作伙伴多赚钱,你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郑国连百分之九都不拿。要全数送给鲁国。
听到这个建议,鲁国的公子翚惊呆了,见过大地主,但没见过不把土地当土地的大地主,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土豪朋友?在一番推辞之后,鲁国连声说这怎么好意思这么好意思,就把郜邑跟防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在将两块地皮无偿送给鲁国之后,姬寤生又表示这次军事行动是奉天子之令,齐候去年跟我去朝见天子时,就谈到了以后让诸侯国不要忘了周王室,这次军事行动之所以取得成功,跟齐候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以后,我们还将以齐候为中心,继续为维护周王室的尊严与权威而努力。
本来看到郑国把两块地都给了鲁国,齐僖公有些不满,但听了姬寤生的一翻话,他马上笑呵呵表示,这都是自己份内的事,征伐之任是从老祖宗那里就传下来的职责,自己只不过继承祖业罢了。
姬寤生对自己的两个盟友十分清楚,鲁国虽说掌天子仪式,看上去要面子,实质上却爱贪小便宜,从换地上他就看出来了。拿了郑国的地,一看郑国没有提许田,也就不吭声。
而齐国国君齐僖公看上去大大咧咧,讲话三句不离好处,利益.等等接地气的话,但实际上很要面子。
本来两块地,三个人分,从数学到政治都是一个难题,但姬寤生准确把握了各方需求,顺利解决了分蛋糕这件困难的事。
鲁国人对这起事件的记载却有些让人苦笑不得。
首先,孔子先生在《春秋》时用他超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描写: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对照上面的介绍,大家想必猜得出来这个意思,看上去,这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描写,但考虑到是孔子老爷子写的,就不能一扫而过了,要知道,这位教师的祖师爷是有看家绝技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就用了骂死人不偿命的春秋笔法。在这个叙述中,孔子特地点出了攻取郜邑跟防地的日期,这不是孔子常用的笔法,一般来说,孔子记载攻取城邑这样的事情,是不记载日期的,这次详细记载,是认为郑国乘着宋国大败之机,攻取人家的城池,这是违礼的。所以特地把日子记下来,让后人引以戒。
但人家夺了城,并没有拒为已有啊。于是,连左丘明都有些看不惯孔子老师的道德洁癖。特地在下面加了一条注释,对姬寤生进行表扬。当然,孔老师前面已经点名批评了,左丘明老师也不好对着干,就借用了一个第三方人士的评论。
左传的原话是这样的: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光明正大极了,用天子的命令征讨不朝觐的诸侯,得胜之后又不贪图攻取的土地,而用它犒赏给受王爵位的国君,这就是正道啊。
也不知道这位君子是那里跑出来的,我们就权当他是左丘明的马甲吧。
综合孔子老师跟左丘明先生的观点,那就是:郑庄公这个家伙趁着宋国被我们鲁国打败之机,占了人家两座城,实在算不得好汉,但好在郑庄公这个人能够知错就改,把这两座城交给了我们,总算还有得救。
对于这两位的点评,姬寤生是不太在意的,他用两块地对鲁国弃宋联郑作出了最好的嘉奖,现在大家都知道,跟着宋国干,年年要挨打,跟着郑国干,年年有分红。
除了坚固鲁郑关系之外,姬寤生做出这样的分配方案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原因,郜邑跟防地离鲁国很近,离郑国很远,郑国就是拿了也管不上,不如索性送给鲁国。当然,齐国就离这些地皮更远了。这也是齐僖公没有对分配方案表示异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