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第5章择高处立,以其无私成其私(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择高处立,以其无私成其私(2)(1 / 3)

所以,为了去适应别人,胡雪岩总是先改变自己。他努力交朋友,对朋友总是慷慨解囊,从不跟人斤斤计较,因此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这也使他在收账的时候总是很顺利。况且,那些借了债的人,多数是肯还钱的,很少是无赖坏分子。特别是那些经过钱庄审核过的客户,他们本来就是有脸面的人,都好面子,喜欢充“阔佬”。之所以好多人欠债不还,是因为欠了债心理上自卑,加上追债的人好摆架子、耍威风,就算他们有钱也会拖上一拖。但如果你敬他们一尺,给他们面子,他们往往会原银奉还的。

胡雪岩的长处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懂得给人面子。你敬人一尺,人自然会敬你一丈。无论做什么事情,胡雪岩总是善于把握机会,发展机会,并懂得适当把握。加上自己全力以赴,真诚无私地付出,才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无私的人,反可成就大私,这看似矛盾,其中却有某种玄妙的逻辑。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着,突然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他听到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赶路!”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很迷惑,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撞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我了。”

盲人的灯笼在无私地为他人指路的同时,也使自己免于被撞。有很多人他们不肯为别人的工作提供便利,更不肯为别人放弃自己的一点点利益,像这样的人,别人也一定不会愿意为他提供便利。人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上,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孤立地生活,自私的人,最后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而受到伤害。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人们应该时刻想着: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誓与有龄同生死:得到好处时先想到别人

太平军进攻浙江,杭州告急,地方官吏大多逃的逃,走的走。唯独王有龄留下来了,一方面率众守城,另一方面又四面求援,早就做好与百姓共存亡的打算。无奈城中少兵缺粮,特派胡雪岩突围出城去上海购粮回援。

胡雪岩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做事干净利落,对朋友更是不分你我,将心比心。他总会将朋友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急人之所急。王有龄跟他更是至交,危难之际,受到重托,他对肩负的责任了然于心。一路谨小慎微,几经周折终于到达上海。杭州城民不聊生,上海却灯红酒绿。胡雪岩来不及感叹,直奔好友古应春夫妇家,迫切要办购粮的事。

见到这个衣衫褴褛,皮黄骨瘦,头发蓬乱还一跛一拐的人,古应春夫妇一时间竟没认出他来。等到真相大白,夫妇俩尴尬之余不禁喜出望外。

得知胡雪岩此行的目的,古应春夫妇一边悉心照料一边帮他想办法。胡雪岩则一边静心养伤,一边安排购买米粮。由于现金充足,粮食很快办妥,只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事阶段,运送粮食可是一个高回报高风险的差事。加上这些粮食又是帮助王有龄对抗太平军的,太平军一定不会放行,弄不好把性命都搭上了,所以寻找运输船只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胡雪岩心系杭州城百姓的安危,自然不肯轻易放弃,执意前往。

古应春夫妇都不同意胡雪岩的冒险行为,因为他此去根本就没办法把粮食运送进城,即使能送进去,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加上胡雪岩的家人在上海,他还没见过面,正好一家团聚。更是以胡雪岩可以帮助王有龄宣扬功劳等为由劝他待在上海。

虽说留下来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要胡雪岩是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要他置王有龄于不顾,他万万做不到。最后为了找到运输船,他竟然向自己的好朋友尤五下跪,尤五深受感动,也放下面子向自己的冤家——专做海运工作的郁馥华妥协。在郁馥华的帮助下,最终雇了一支洋人的舰队运送粮食。为了自己的承诺,更为了自己的好朋友。他要成全王有龄,让他的坚持为世人敬仰,要让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