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看一下与之类似的拍卖,尤其是二级密封价格拍卖,也被称为维克瑞拍卖。这种拍卖方式与其他拍卖方式不同的是,保持公正性与真实性。比如拍卖一幅名画时,让每个人把愿意出的价格写在纸上装入信封交给拍卖人,而所有信封打开后,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幅名画,不过实际支付的价格是次高的出价。
也因此,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个竞拍者的最优选择仍旧是说实话。比如,一个人的真实估价是五万,如果说实话,出价五万,次高出价是四万八,他得到两千元的净收益;如果他说谎出价四万五,则净收益为零,也因此,不如说实话。如果他夸大出价五万五,而此时另一人出价五万三,那么则他要损失三千元,所以说实话要比说谎好。其实这种二级密封价格就是克拉克机制的运用,而其中具有最高评价的人为关键人物,而他所支付的克拉克税为次高评价。
常言道:“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也是转嫁成本,也就是相对于三人,水是一种公共物品,于是每个和尚都只想喝水,不过却想要别人去挑水,这也导致了三个和尚无水可喝的状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最好就是要用克拉克机制来解决了。可见,这种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不在于用激励的手段去鼓励人向好的真实取向发展,而是在于用惩罚的手段让人们面对现实。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克拉克机制是一种用经济手段约束对方谎言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就不敢进行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经济行为。这种用惩罚使人们面对现实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消费PK节俭——节俭悖论
在经济不景气,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生活中,消费与节俭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很多人害怕在通货膨胀下,发生了贬值,反而使自己的财富发生大幅度的缩水;而有的人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进行了大规模的消费。那么,现实中,是消费还是节俭呢?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曾在《蜜蜂的寓言》中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窝蜜蜂十分繁荣兴隆,原因在于,它们不仅仅勤劳,而且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这些蜜蜂碰到一位哲人,基于蜜蜂大吃大喝的现状,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否则你们的生活将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些蜜蜂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不过,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也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蜜蜂的故事讲的其实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很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他们对于蜜蜂这个节俭群体的衰弱非常不解。不过,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约悖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必定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而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不过,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如果增加了储蓄则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这对整个社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相反,减少储蓄增大居民的消费却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
众所周知,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其实,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而就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增加储蓄,减少浪费,往往可以致富。不过,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增加储蓄,降低消费,这里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一般来讲,现实中人们的收入通常通过消费和储蓄两种手段来实现,不过,消费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而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如果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若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也因此,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而反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萧条。其实,如果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节俭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
邻居们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