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活要懂点经济学> 第21章 情感经济学:酸甜苦辣味俱全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情感经济学:酸甜苦辣味俱全 (3)(1 / 3)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不管爱情出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交易,没有只付出不需要回报的爱情,如果用哲学化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表面上是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只要对爱情稍作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爱情是男女双方之间产生的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愫,从爱情中能够获得甜蜜与快乐的收益;爱情的享受,是以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作为主要投入,辅之以花前月下楼台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爱情的收益,得益于当事人在此方面的天赋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比如,语言天赋、性爱技巧以及爱情观念。从以上这些事实中,可以清晰地做出判断: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交易行为。

为什么说婚姻是一种交易?

之所以说婚姻是一种交易是因为婚姻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上是股份制企业,双方在婚姻中投入的股份包括容貌、身体、才能(及其附带财富)、感情、爱心等要素;双方在婚姻中的收益包括生活得更舒适便利、家庭的温馨和快乐、心理上的充实和归宿感等要素。在维系婚姻关系的过程中,双方一直在进行无形的交易,在人生所有的交易中,婚姻交易持续的时间最长,对人生的幸福指数影响最大,是人生最大的一笔交易。

把婚姻称为一场交易,也许有几分冷血的味道,但也并不为过。这场交易的砝码,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情感、品性、肉体、金钱、权力、学识、地位等要素都可以在这场交易中化做斤两。这场交易最大的悲剧在于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而喜剧则是交易对象是所爱之人,而且成本和收益可以持平。

爱是交易的充分条件,经济基础是交易的必要条件。交易的充要条件是两个相爱的人具备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种种条件。有了充要条件的交易,成功便指日可待。在这场交易中,一定要学会“计较”!无论是谁,在婚姻这场交易中都不可能不计较,没有人可以随意索取,也没有人会大公无私地付出。

婚姻是一种交易,整个过程都可以用经济学的语言进行描述,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磋商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整产权。婚姻是一种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行为,与一般商品交易所不同的是,婚姻交易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当事人自己,交易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财富、社会地位、容貌、才气等要素。如果把上述各要素进行归类,主要可分为三种条件: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材、相貌、健康状况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身体条件随年龄增长而衰变,在婚姻交易中呈减函数趋势。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可以凭借经验进行预期,直接关系着将来家庭收入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即婚姻效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男方的选择标准较看重容貌,因为容貌能给其带来心理满足的收益。而女方则更看重对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性更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收益。

将以上诸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得分最高的人就会成为婚姻交易的抢手商品。但每一个要素都是变量,且注重互补,所以有钱人会更注重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参数,而缺钱的人就自然会把财富作为择偶的重要标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帅哥会与年龄较大的富婆达成婚姻交易,双方都是为了各得其所。理性的经济人永远会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既然婚姻是一种交易行为就必然存在风险,投资理论家认为,“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婚姻的制度约束性以及婚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惟一的赌注。所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女性的折旧速度快于男性,因此女性的婚恋风险也更高于男性。为了规避婚姻风险,人们在选择对象时会尽量考虑到所有的风险要素,因此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而房子、票子、车子、职业、健康等非纯粹爱情因素往往成为婚姻安全系数的重要考察指标,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各种杂音应运而生,使原本两情相悦的婚姻蜕变成枯燥乏味的数量计算与追逐,这种理性桎梏已成为现代人婚恋中不能承载之重。

为什么门当户对的婚姻更稳固?

说到婚姻,就不能不论及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就是男女结亲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比较相当。这种婚姻观念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拥护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也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当作封建余孽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可谓是历经风雨。但到了现代社会,人权解放了,恋爱自由了,门当户对的观念却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并没有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仍被人们作为衡量婚姻的标准之一,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传统观念认为这仅仅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