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官场调教> 第560章 情系县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0章 情系县衙(1 / 2)

宋小梅辞别黑铁胆后,又把文章反复做了修改。下面就是宋小梅见报的文章——

5月1日,西山县衙东侧城关五小校园内。

随着主体教学楼轰然倒地,县衙周边第二批拆迁宣告顺利结束。这所见证县衙沧桑的老校,也即将把自己的“血肉”融入到曾经的邻居———山阳县衙的厚重躯体中。

驻足的市民透过渐渐落定的烟尘,直面青砖蓝瓦、垂檐飞脊……神秘古朴、庄严雄伟的县衙竟是如此亲近!

人们在发出赞叹的同时,一定不会忘记为西山县衙这一“国保”而舍小家、顾大局的县五小,不会忘记为县衙周边拆迁而做出艰苦努力的城关镇、县教育局、县拆迁办的工作人员……

为“国保”而拆迁无怨无悔。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山县衙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县衙的修复、建设,始终牵动着全县上下的心。其中,位于县衙东侧的城关五小,是第二批拆迁的重点。“为了县衙拆迁,我们无怨无悔。”5月1日,五小校长李花菊说出了广大师生的心声。

与县衙一墙之隔的市五小,始建于1950年,占地面积25亩,是一所有着辉煌历史的老校。拆迁之前,学校有606名学生、66名教师,另外还有80多名弱智学生。

“五小是全县惟一一所承担弱智儿童特教任务的学校,但与‘国保’相比,学校作出牺牲是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必然选择。”面对着已经被拆除的学校,五小教师李宾这样说。

五小拆迁始于今年年3月。教师宿舍楼、主体教学楼相继拆除,给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教学楼没了,学生分流了,住房不能再住了。但教师们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配合拆迁,表现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主人翁精神。

“县衙堪称‘西山的故宫’,是西山厚重历史文化的根。从西山建设文化名县的战略目标来看,我们作出点牺牲,值得!”五小教师胡明月的观点在教师中有较强的代表性。

五小的教师们,就是这样一群有着极高思想觉悟的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演绎爱的奉献感动西山。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在五小拆迁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同舟共济,用奉献精神书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时代乐章。

学校的西南院,原有一排教师宿舍,部分没有住房的教师居住在这里。其中,最困难的当属70多岁的退休教师李青本。李青本的老伴患有偏瘫,下岗的儿子和80多岁的单身哥哥都跟着他居住。得知这排住房要拆迁的消息后,李青本一直寝食难安。学校领导深知李青本家的困难,他们没有直接去找李青本,而是找到了在学校家属院有住房的教师们,耐心地向他们讲明修复县衙的重要意义。真心、诚心和贴心换来了彼此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虽然住房都很紧张,但通情达理的老师们还是把方便让给了最困难的人。

两名教师主动到别处租房,各让出了一间住房,还有一名教师让出自己的厨房。李青本一家的住房终于有了着落。当学校领导把这一消息告诉李青本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奉献是一首主题歌。为了县衙,为了学校的顺利拆迁,城关五小的教师们还默默做了许多分外工作,他们甚至还当起了义务搬运工。

城关五小拆迁前,学校从城关四小租来房舍,准备继续保留弱智儿童的特教工作。50多岁的女教师祖书华兼管着学校的后勤工作,学校拆迁后,桌椅板凳、教学设备都要搬运到新的办公地点。为了节约开支,祖书华找来一辆人力三轮车,和同事们一道,一车一车搬运。就这样,老师们总共推了60多车,才把“家当”搬完。说起这事,朴实的祖书华笑了:“钱要用到刀刃上,我们能省一分就一分。”城关五小没有因为搬家而多花政府一分钱。

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及家长们的信任和好评。5月1日,就在记者采访时,恰好有一位家长前来给自己弱智的儿子报名,他是到一年级插班的。得知特教工作还要继续开展时,这位家长握着老师们的手激动地说:“五小开始拆迁我就一直担心,要是学校解散了,我的儿子可上哪里上学呢?没想到学校租房子也要把特教办下去,这是一个富有爱心的集体。我把孩子放在这里,最满意、最放心。”

真情付出换来“三满意”。

城关五小师生安置分流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但师生安置分流平稳有序,做到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满意”,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县衙周边区域拆迁时刻牵动着县委书记黑铁胆、县人大主任宋长江、县长王国梁、县政协主席陈昌浩等西山领导同志的心。他们经常深入拆迁现场查看,解决动迁单位、住户的实际困难。

县委书记黑铁胆,对县衙有着特殊的感情,就县衙的修复及其周边拆迁建设,他多次指示要把县衙修复成珍品、绝品。对广大涉迁群众,黑铁胆更是倾注了一腔关爱,要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