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九天揽月> 第33章 中国不能止步于月球(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中国不能止步于月球(1)(1 / 3)

$开展深空探测

我国虽然开展深空探测活动起步较晚,但随着探月工程取得的重要进展,我国已具备了继续开展深空探测的能力。适时开展对太阳系主要天体的探测,可以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领域加速实现从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完善我国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深空探测领域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激发大众探索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我国的空间合法权益,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大国地位。因此,深入持续地开展深空探测活动是极为必要的。

因此,针对深空探测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根据我国现有科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航天技术基础和发展能力,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统筹开展小行星、太阳、金星、木星系统等探测,在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太阳和小天体活动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学成果,建立较为完善的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体系,推动我国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和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应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启动、推进与实施一系列探测任务,包括火星的环绕遥感探测、着陆巡视探测和取样返回;近地小行星的伴飞、附着探测和主带小行星的伴飞、附着探测及取样返回;太阳的定点观测、极轨观测和太阳风暴全景观测;金星的环绕和浮空探测以及木星系统与木卫二的环绕探测。

从火星探测切入,同时选择可能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和针对可能对地球造成灾害性影响的太阳活动,实施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与火星车巡视探测、多目标近地小行星探测和太阳定点观测。相继实施金星环绕与浮空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太阳极轨观测和主带小行星取样返回,继续深化对火星、太阳活动和小行星的认知。实施木星系统环绕探测和太阳风暴全景观测。

通过太阳系科学探测任务的实施,通过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与着陆巡视探测和取样返回,实现从全球普查到局部详查、取样返回,再到样品试验室分析的科学递进。通过对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小行星进行飞越、伴飞、附着探测和取样返回,实现对目标小行星的整体性探测和局部区域的就位分析及样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小行星的起源与演化,为将来可能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应对措施和早期太阳系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太阳的深空定点观测、极轨观测和太阳风暴全景观测,实现由点到面再到体的系统的太阳探测任务目标,研究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的起源和演化,探究太阳活动对近地空间环境的灾害性影响,提高对太阳风暴的预报和警报能力。通过对金星和木星系统的首次探测,填补我国深空探测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探测对象与任务不断拓展、探测数据研究与应用的深化,为我国全面系统地持续开展太阳系探测进一步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使我国深空探测的技术基础、研究体系、人才队伍等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我国载人登月等航天工程的进展、国家深空探测新的战略需求和国际深空探测的新态势等,对我国已进行的火星、太阳、小行星、金星、木星系统探测等任务继续开展深化探测,同时要对太阳系开展全面、系统的科学探测,从更具科学意义、更具应用性和挑战性出发制订深空探测活动的科学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火星探测的科学畅想

火星的平均直径约6740千米,相当于地球的半径,火星的体积接近地球的15%。火星的平均密度为3940千克\/米(地球为5520千克\/米),质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轨道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28亿千米,地球为1.49亿千米。火星的自转速度为24.13千米\/秒,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63分钟,公转周期为687。火星的体积与质量均比地球小,与太阳的距离较地球远、公转周期长。

火星大气层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 表面的大气压约500—700帕。火星表面大气压极低,液态水在火星表面沸腾成气态,因而现今的火星不可能形成类似地球的大面积分布的水圈,加之火星质量较小,对气体捕获的能力较低,只能保留极稀薄的大气层。海盗号的两个登陆点夏季的平均温度为-60℃,冬季的平均温度为-120℃,火星表面昼夜的温度变化达50℃。火星大气温度由表面至50千米高度,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自-52℃降为-232℃;从50至100千米高度,温度波动较小;至130千米高度,温度为-212℃。火星大气中有少量的云,低云层由水冰组成,高云层由凝结的二氧化碳组成。火星大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分别是二氧化碳(95%)、氮(2.7%)及氩(1.6%),微量成分为氧、一氧化碳、水蒸气、氖、氪、氙等,与地球平流层的成分较接近。火星大气活动有中纬度冬季风体系和赤道夏季风体系。火星大气中特有的现象是尘暴,每年大约发生100次地区性尘暴;全球性尘暴为强烈的全球性潮汐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