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九天揽月> 第23章 十年磨一剑(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十年磨一剑(3)(1 / 3)

作为有着崇高荣誉、为数不多仍然健在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近40年的人生历程几乎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他花白的头发和像矿脉一样严峻的脸上,无不打上这一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烙印。

这一年,孙家栋已经74岁。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他已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顾问的双重身份,他都有理由从他跑了一辈子的海角天涯、山渺漠远中撤出来。他应该坐在家里抱抱孙子,和老伴多聊聊天。

他比许多老人更有理由享受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或者说,比起许多老人,他更会珍惜这夕阳正红的晚景。这几十年里,他和亲人在一起变得不正常,不和他们在一起才是正常的。就是人好容易坐在家里了,也多揪心悬胆,哪一次导弹、卫星发射前他不像枕着颗定时炸弹睡觉?

这几十年里,老伴记得他真有闲工夫陪自己坐下来唯有一次——

1994年11月,老伴患了脑血栓,病情严重,医院立即对她进行了全力以赴的紧张抢救和治疗。消息当天便传到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几乎人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唯独孙家栋不知道。同事们不敢告诉他,此时火箭、卫星均已测试完毕,发射场的各项工作全部就绪,卫星发射已进入倒计时。作为这颗也是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卫星,他要在发射前夕对卫星火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清除至零,保证做到万无一失……

一周后,卫星被成功地送入太空。孙家栋又马不停蹄,赶回北京主持与美国航天代表团的谈判。在会谈文件上签完字后,他一下晕倒在地,从会场用担架直接抬进了附近的海军总医院。比说书还巧的是,或许是天可怜见,老伴也住在这家医院里。开始,两个互相牵挂的老人谁也不知道对方就在一箭之遥。后来,待病情稳定后,院方将老两口安排到了同一间病房,出院后,又同去小汤山职工疗养院住了一阵子……

这些日子,成了老伴一生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孙家栋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对于月球探测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工程立项论证。从卫星、火箭、轨道、仪器等各层面,一项一项地制定并落实技术标准,为月球探测计划实现目标提供切实的工程保障。用他对欧阳自远说的玩笑话就是:我是为你打工的!

欧阳自远则被任命为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一号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这是我国航天重大工程里首次设置首席科学家一职。这意味着,在以往航天重大工程里具有的指挥系统、设计系统外,现在又设立了科学家系统。

除了设计我国月球探测的长远规划、发展战略以及首次探月的目标,确定所有的探测技术指标和要求外,科学家系统的职责还应建立好接收和研究系统,当探月卫星成功入轨后,对从月球发回来的数据要接收、解码、校正、储存,生产多级高级数据,向全国或全世界发布科学探测数据,组织国内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编制各种图件。

还在2006年3月间,一个重达650吨、直径50米的数字接受平台在北京已装吊完成,这个庞然大物是我国最大的天线和射电望远镜,将承担接受月球科学数据的任务。另一架天线设置在云南昆明,是我国第二大天线,直径40米,协助接受月球科学数据。此外,还有两架天线设置在上海和乌鲁木齐。这四架分别耸立于国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天线,组成了一个有效的监测网,实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以测定月球卫星的轨道和位置。

整个嫦娥一号工程,共有几万人参与,大多数人不了解月球,需要写一部《月球科学概论》速成。还得要有一本《嫦娥工程手册》,让工程人员了解有关月球已知的大量参数,这对他们的工程设计十分重要。一部专业书,一本工具手册,正常情况下,怎么样也要花上好几年。欧阳自远领着几个助手,没日没夜写了几个月,初稿就完成了。仅《月球科学概论》就有50多万字,欧阳自远也累趴下了……

医生要欧阳自远在医院里住上一个月,恢复透支太多的身体,欧阳自远只住了一星期,就忍不住要出院了,后面还有一大堆活要干。

2003年底,一份十分厚重但主报告简约明了、附件很多的正式报告送进了中南海。

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这份报告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代表国家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并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的要求。

当天下午,欧阳自远就知道了。

随着国家对探月计划的日益重视,这时来自地球化学所一直跟着欧阳自远干的四个年轻骨干已调来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负责月球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行。当晚,欧阳自远从家里拿来一瓶茅台酒,请大家去一家餐馆里小酌,栾恩杰也赶来参加。人人高举酒杯,欧阳自远也禁不住万分激动: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