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31章 儿科疾病(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儿科疾病(2)(1 / 3)

中医认为,引起小儿厌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儿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厌食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应注意因为精神等因素导致的小儿食量变易和偏食等加以鉴别。后者的营养状态基本正常,且无其他病态,不要误认为是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偏乳食积滞者,宜佐以消食导滞;兼有痰湿者,宜佐以化痰祛湿;脾胃虚弱较著者,宜以益气健脾为主。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除药物内服外,也可酌情配合针灸、捏脊、割治等外治疗法。同时,使小儿保持着规律的生活活动,注意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敷脐膏

【配方】大黄,槟榔,白蔻仁,三仙,高良姜,陈皮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细末,过120目筛,用凡士林调配成膏状备用。每次取如莲子大小药膏置于一块4.5厘槟榔米×4.5厘米橡皮膏中央,药膏对准脐心贴在脐上,四周粘牢。每次敷8~12小时,夏季可适当缩短时间。每天1次,10天1个疗程,最长贴2个疗程。

【功效】消食运脾。主治小儿厌食症。

健脾饮

【配方】木瓜6~9克,乌梅6~9克,山药12~15克,扁豆9~12克,薏苡仁9~12克,云茯苓6~9克,麦芽9~12克,鲜荷叶(后下)20克,甘草3~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利湿,开胃消食。主治小儿厌食症。

【随症加减】有食积加焦山楂、神曲;脾虚加党参、黄芪;湿阻中焦加藿香、砂仁。

小儿厌食方

【配方】太子参5~10克,山药5~10克,炒扁豆5~10克,生麦芽8~12克,鸡内金5~10克,莱菔子3~6克,陈皮3~6克。

【用法】每2日1剂,水煎,日3~4次服。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导滞。主治小儿厌食症。

消化散

【配方】炒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淀粉1~3克,用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上,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不愈者间隔1周再进行。

【功效】消食运脾。主治小儿厌食症。

芦荟开胃汤

【配方】芦荟1克,胡黄连2克,苍术6克,使君子8克,党参8克,山楂8克。

【用法】上药水煎2次,混合药液约100毫升,加少许蔗糖,分多次频服,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清热,杀虫消积。主治小儿厌食症。

【方药解析】从组成分析看,本方对肠胃有湿热虫积引起的厌食症最为适宜。该方乃《医宗金鉴》肥儿丸(人参、茯苓、白术、黄连、胡黄连、使君子、神曲、麦芽、山楂、芦荟、甘草)加减而成。

药米健脾粉

【配方】山药250克,薏苡仁250克,芡实200克,大米500克。

【用法】上药分别下锅,用微火炒成淡黄色,混合后研细过筛即成。每日早晚1汤匙冲服,20天为1个疗程。

【随症加减】便溏加扁豆150克;积滞腹胀加鸡内金100克;口渴多饮加天花粉60克、白芍60克。

【功效】健补脾胃。主治小儿厌食症。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又称婴幼儿消化不良,为消化道综合征,以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

单纯性消化不良,呈轻度腹泻,目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黄色,或黄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体温正常,无明显脱水貌。中毒性消化不良,日排便20次以上,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发热、呕吐、脱水症状。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证范畴。泄泻之根在于脾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治疗上当分清寒热虚实,实者或祛寒,或清热,或祛湿,或消食;虚者宜补益脾胃或脾肾,或配以收敛涩肠之品以固本。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丁香散

【配方】丁香30克,荜茇10克,白胡椒5克,肉桂5克,吴茱萸5克,车前子(炒)20克。

【用法】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0.1~0.3克,置于脐窝内,并以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

【功效】温中止泻。主治小儿泄泻。

调气汤

【配方】苏梗、藿梗、煨木香、焦白术、茯苓、扁豆衣、炒藕节、炒竹茹各10克,煨葛根、陈皮各5克,白蔻仁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口服困难者可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

【功效】理气健脾止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