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功勋(五)> 第199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9章(1 / 2)

自从独立之后,印度就一直想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为实现“直接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印度高度重视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也就是陆军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新德里的那些政客们希望以此建立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军队”。而军方高层和政界高层为适应军队的现代化转型,军费支出结构也作了极大调整,被称为“首要花费项目”的武器采购费用达到了数千亿亿卢比。然而无论花多少钱,买多少先进武器,在印度军队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却是存在着。

锡克教和印度教之间的矛盾,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然而在历史上,圣城和圣地却是锡克人和印度教徒之间矛盾的根本。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现在锡克人约计近两千万,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旁遮普邦,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该教的创始者那诺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于是这就有了矛盾。虽然当初曼莫汉-辛格在被任命为印度总理,但是这并没有能够瓦解锡克人和印度教徒之间的根本矛盾。

尤其是在印度锡克教的两名信徒刺杀了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后,在印度教徒的眼里看来锡克教徒粗野无礼但为人可靠,顽固但不乏想像力。譬如此时的莫汉少校,他便是公开的认为锡克教徒不可信。然而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更是在英印军中占据不少的比率,最少的时期,锡克教徒也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直到现在,印度军队中还有15%的士兵为锡克教徒。也就是说,在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眼里,印度军队的15%以上的官兵是不可信的。

锡克教徒由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表现,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赞誉,而57年前在印度寻求独立的战争中,锡克兵也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其实印度军队中,最能打仗的部队也就是那些锡克教徒,但是这并不等于印度教徒们就能够正视自己的同胞,尽管只占印度10多亿总人口的2%,但锡克教的一些信徒却在印度政府占据要职,他们出任的职务包括总统、安全部门尤其是军队的高级将领,这自然引起了那些印度教徒的不满了。

由于印度的锡克人大多是旁遮普人,一般身材高大,剽悍好斗,故而英国人占领印度后,印度军队中多是锡克人,被英国人称做“尚武民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印军中大量充斥着锡克人,矛盾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爆发了,二战后印度独立运动的兴起,锡克教中有人提出建立锡克人自己的国家“卡利斯坦国”的要求,正是因为军队中的不小比例,正是因为锡克教徒所做出的努力,所以在1947年6月,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宣布实行印巴分治后,锡克教徒们越来越是认为自己也应该获得平等的权力,巴基斯坦的独立,无疑给锡克人注射了一针兴奋剂。锡克教内部有阿卡利党、锡克教极端派和“卡利斯坦独立国运动”等组织,斗争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主张和平斗争,有的主张武装斗争,有的在国外建立“卡利斯坦流亡政府”,各组织各派别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但要求独立的大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主张锡克人成立卡利斯坦国,但根据印度宪法,锡克教隶属印度教,法律不承认它为独立宗教,其教徒被称为“带胡子的印度教徒”,因而独立的要求未能实现。这为后来的宗教矛盾冲突埋下了祸根,也为如今锡克族士兵被排挤埋下了隐患。

此时,在莫汉少校的命令下,那些印度士兵开始发了进攻,而整个锋线的最前面,就是那些裹着迷彩头巾的锡克族士兵。此时,这些锡克族士兵更像是一群炮灰样,跟着那些主战坦克群和步兵战车后面,提着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前进着。

战斗进行到了如此这样的地步,谁都知道是在争取时间,只要能够卡住印度人的突围路线,则是胜利就属于中国军队,而对于印度军队来说,只有抢在中国军队全面合围过来之前突围出去,才算是有一线生的希望。

莫汉少校不顾一切的驱使着那些士兵冲向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而此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