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8:莫将孩子惯成“啃老”族
王大宝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连连碰壁就开始了宅在家里的日子,这一宅,就是七八年,如今小30的他,依旧还是一事无成,王大宝的父母看在眼里,别提有多愁了。
“大宝,你这个样子以后可怎么办啊。”父母日渐衰老,对儿子的未来越来越担忧,便找了一天,把他叫到身边,语重深长的对他说道:“出去找份工作吧。”
谁知王大宝却回答说:“找工作做什么?不是有你们吗?”
“可我们不能照顾你一辈子啊。”
“那就到时候再说呗。”王大宝无所谓的耸耸肩,父母见劝不了他,便无奈的叹着气走开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再教育工作。
没几天,父亲又找来王大宝,对他说:“我托你刘阿姨帮你找了份工作,下周一就上班,你这两天准备一下。”
“爸!”王大宝一听,生气了,“刘阿姨能找什么工作,还不是工厂的工人之类的,每天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有什么用。”
“你现在天天闲在家里,一分钱都挣不了,出去挣一点是一点。”父亲看着儿子,叹口气说道:“我和你妈也不指望你能挣多少钱,只要你自己能养活自己就行了。”
“好了好了,我去。”王大宝见父亲又要开始他的长篇大论了,赶紧答应了下来,不过,他还是不甘心的说道:“要是做不下去,我就不做了。”
“到时候再说,只要你周一肯去就行。”父亲见他答应了下来,高兴的拍拍他的肩膀塞给他几百块钱说道:“就要上班了,去买身新衣服吧。”
王大宝高兴的应了下来,不过最后他衣服没买成,钱全花在了吃喝玩乐上。
头几天,王大宝为了讨父母高兴,每天都按时起床去上班。不过第四天的时候,他就坚持不下去了,躺在床上,不管父母怎么叫,他都不愿意从床上爬起来,直到日上三杆,他才打着呵欠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爸,我今天不去上班了,太累了,浑身又酸又疼,这哪是上班,简直是要人命啊。我一会儿出去和朋友们聚聚,给我点钱。”王大宝,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哎!”父亲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无奈的从兜里拿出钱来,塞进了儿子手里。
“啃老”一词其实是个外来的词语,它最开始是出现在英国,后来成为全世界的流行词,指的是十五六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我国,则条件宽泛些,指的是二十四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年轻人。
故事中的王大宝就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他虽然已经成年且有生存能力,但是因为工作不顺利或不如意,就经常“宅”在家里,依靠父母来养活自己。还有的年轻人不但依靠父母生活,还经常向亲友借钱度日,却不愿意接受辛苦的工作自己挣钱。现在,这种消极的生活现象已经不是个例,很多年轻人都处于这种状态。
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经济上的不景气的缘故,也有年轻人工作、创业上条件的不利,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自身存在的因素所致。据专家研究发现,这些年轻人大都有怕吃苦、嫌弃工作待遇低,认为自己应该做待遇更高的工作等想法,其实,严格说来,现在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经济条件要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强的太多了。追根溯源,抱有这些“懒想法”的年轻人大多出身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父母十分疼爱甚至溺爱的家庭,从小受到的锻炼并不多,在对他们的教育上,他们父母往往会对他们比较迁就,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性格锻炼和财商教育,从而导致他们情商比智商低、不善于理财,对如何挣钱等生存技能掌握程度较低。
前不久在法国召开的世界儿童教育大会上,就有专家提出,父母对十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特别是当他们受到的财商教育不完整或者欠缺时,在长大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啃老”现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性情和特长趋向固定,他们再弥补方面的技能,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为了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为了让孩子成为日后的“巴菲特”“比尔盖茨”,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应该不再溺爱孩子,大胆放开手让孩子在生活、学习、理财等方面都勇于尝试,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和教育。
细节9:理财教育预防孩子成为“卡奴”
小茹是个喜欢网购的女孩子,为了能随时随地把喜欢的宝贝抱回家,小茹便央求妈妈帮她办了张信用卡。自从有了信用卡,小茹网购起来,更随心所欲了,看见这个想买,看见那个也想要,完全不会考虑这些钱够不够用,能不能花。
第一个月,小茹信用卡欠款八百多,妈妈看了看小菇购买的东西后,还很自豪的说道:
“八百就能买这么多东西啊,还挺划算嘛,以后小茹也帮妈妈在网上买点东西吧。”
“好啊。”小茹本来还担心妈妈会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