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前夕的国内总形势,仍然是南北两大阵营的对峙。在南方是国共合作的革命阵营。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宣言的鼓舞和共产党人的宣传动员之下,革命形势空前高涨。但至五月,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召开国民党二中全会,通过整理党务案,罢免了中共党员担任的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排斥了黄埔军校和第1军中的中共党员,并逼汪精卫出洋,随后蒋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集党权、军权于一身。
在北方,直奉联合打败国民军后,北洋军阀形成三大势力:张作霖的奉系雄据东北,原属幸系的张宗昌、褚玉璞则占有直鲁;孙传芳为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踞苏、赣、皖、闽、浙诸省;昊佩孚的直系则控制豫、鄂、湘。湖南当时为军阀赵恒惕统治,赵长期与吴勾结,以保持其统治。庸生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起兵反赵,4月,昊佩孚印任命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打败唐生智,唐急向广东国民政府求援。5月,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及第4军叶挺独立团先期入湘作战,拉开了北伐的序幕。6月5日,广东革命政府通过国民革命军迅即出师北伐案,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以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白崇禧为总参谋次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军在两湖的战事
北伐军时有8个军,10万之众,而北洋军阀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三支势力的总兵力则有70万,虽敌众我寡,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北伐军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长驱直入的战略,先击破吴佩孚,再消灭孙传芳,最后讨伐张作霖。吴佩孚在两湖有10万军队,但其主力正于北方围攻国民军,而张、孙两人都可能一时采取观望态度,以取渔翁之利,这正有利于北伐军战略意图的实现。
北伐军入湘后,由第4军第10师、12师、叶挺独立团、第7军和第8军组成北伐前敌指挥部,由唐生智任总指挥。北伐军分路连克株洲、醴陵、湘潭、宁乡等地,7月Il日占领长沙,叶开鑫弃城向平江、岳阳退却。8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长沙决定,以第4、第7、第8军直取武汉,第2、第3军集结于醴陵、攸县,警戒江西孙传芳的部队,第6军及第1军第1、2师为总预备队,随主力前进。8月18日,李宗仁率第7军猛扑平江,于第2天占领之,唐生智指挥第8军也于22日攻克岳阳。由湘入鄂大门洞开,叶开鑫部退据湖北境内粤汉铁路要冲汀泗桥。
北洋军阀对孙中山的历次北伐,向来视为乌合之众,因而此次北伐,吴佩孚开始时亦未重视,仍率直军主力猛攻南口国民军。及至接到湖南守军惨败的消息,武汉形势告急,吴佩孚始仓促率直军主力南下。8月25日,吴抵达武汉,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痛斥湘鄂将领无能,决定急调1个混成旅及1个团驰援汀泗桥,吴亲自督战,决心死守汀泗桥,待直军主力全部到达后,再与北伐军决战,并要孙传芳从江西出兵夹击北伐军。
北伐军则不给吴以喘息之机,决定以4路会攻汀泗桥,以第4军陈铭枢、张发奎2个师由崇阳、通山抄攻汀泗桥,以第7军一部取道蒲圻进攻汀泗桥,以第8军之一部助第7军进攻,第8军何健,刘兴2个师渡江取嘉鱼,抄其后路。8月25日,张发奎师发起进攻,开始了汀泗桥战役,直军拚死坚守,双方殊死争夺,汀泗桥曾4度易手,至26日夜,黄琪翔宰一部夜袭敌军阵地,与之展开白刃格斗,终于突破敌军阵地,27日拂晓北伐军全线发起总攻,外围阵地已被突破,扼守铁桥的直军只好后退。第4军突破汀泗桥后,沿铁路线追击敌人,武汉天险门户,终为北伐军所得。
同日,吴佩孚从武昌乘军列率陈家漠与刘玉春第8师一部、张占鳌第13混成旅急驰南下,准备增援,但此时汀泗桥、成宁均已失守,吴佩孚只得在贺胜桥附近,重新集结,并构筑纵深配备的防御阵地,准备固守,并再次电促孙传芳出兵。8月28日,唐生智进抵成宁,指挥贺胜桥战斗。第4军、第7军迅速攻入敌军阵地,第4军负责攻取铁桥,尤为英勇,前仆后继,反复冲锋、肉搏。吴佩孚乘火车在前线督战,以卫队手执大刀来往压阵,后退者死,吴曾亲自手刃退却长官数人,悬首于贺胜桥上。然而败势已定,无可挽救,溃兵者愈众,吴只好乘车而逃,贺胜桥又落入北伐军之手。
此役俘敌3000多人,歼敌散千,获炮20多门,枪3000多支。鄂南决战为北伐以来最激烈的战斗,北伐军5天之内连克两桥,特别在贺胜桥与吴佩孚面对面的交锋,将一代之枭雄打得一致涂地,大振了北伐军的声威。第4军自出师以来,连战连捷,由此而获铁军称号。鄂南两桥易手,使武汉门户大开。
吴佩孚逃回武汉后,立即布置武汉防守,以徐图恢复。他以刘玉春的第8师、吴俊卿的第3师、陈家漠的第25师,及宋大霈、余荫森、张占鳘、马济等残部和吴本人的卫队为武昌守备军,任刘玉春、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