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中国战争简史> 第44章 明清时期的战争(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明清时期的战争(5)(1 / 3)

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荷兰殖民者以贸易、通商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袭扰。天启四年(1624年)在台南附近的台江登陆,侵占了台湾地区。

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军在台湾北部击败西班牙殖民军,霸占了整个台湾。荷兰侵略军侵占台湾后,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强征重税,进行搜刮。殖民者的残暴行径,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遍及全岛各地,始终没有停止过。郑成功是明末将领郑芝龙之子,明亡后,退守金门、厦门一带,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决意收复台湾。

永历十三年(1659年)十二月,郑成功召集诸将,研究收复台湾和留兵防守金门、厦门事宜。正在此时,一个名叫何廷斌(一称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厦门求见郑成功,控诉了荷兰殖民者的种种暴行,希望郑成功把台湾同胞从荷兰压迫下解救出来。他还把荷兰殖民者的情况透露给郑成功,并把台湾水道及要塞设防情况绘成地图,表示愿为向导。

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李定国联明抗清战败,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感到形势紧迫,只有收复台湾,连接金门、厦门,然后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于是作出了进军收复台湾的决策。为了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不断侦察台湾情况,秘密搜集情报,勘测航路,了解荷军兵力配备、设防等情况。筹备粮饷,扩充军队,使陆师达到72镇,每镇1000人,水师20镇,总兵力10余万人。

永历十五年二月,郑成功在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厦门移师金门,命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大军进军台湾。

进攻台湾的舰队分为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先期出发,共有战舰数百艘,部队2万人;第二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战舰20余艘,部队6000人。台湾本岛地形东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以“澎湖为门户,鹿角为咽喉”。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确定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赤嵌楼两地荷军联系,分别予以围歼,然后收复台湾全岛。

荷兰殖民者为了阻止郑成功收复台湾,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增加兵力,到战前,荷兰侵略军在台湾的总兵力约2800人,战舰“赫克托”、“斯·格拉弗兰”和“威因克”、“马利亚”等以及小艇多艘。修城筑堡,在台南海岸修建了一些坚固的城堡和炮台。其中的台湾城和赤嵌楼(今台湾台南西北的镇北坊),是荷兰侵略军用主要力量防守的两个城堡。储备物资,实行封禁。规定禁止任何中国人进入赤嵌楼要塞,禁止渔民下海捕鱼,不准商船与大陆贸易,禁止与大陆通信,以防走漏消息,等等。搜集情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侦察郑军的动向。调整兵力部署,将其兵力主要配置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台湾城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兵力约1800人,舰船多艘,由荷军头目揆一亲率;二是在赤嵌楼驻兵500多人,由描难实叮率领;其他港口和城堡约有四、五百人守卫。在此之前,鹿耳门港已用沉船堵塞航道。此港水浅礁多,不便通行,没有派兵防守。揆一的意图是,依恃台湾城炮台的火力,居高临下,封锁海面,另派甲板船防守大港海口,阻止郑军登陆。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_亲率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东南挺进。次日清晨,舟师抵达澎湖,因荷军兵力薄弱,很快予以占领。三日后,郑军继续东征,进至柑橘屿海面时,遣风雨所阻,被迫折回。

三十日,郑成功留下3000兵力驻守澎湖,率领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于四月初一日拂晓航抵鹿耳门港外。由鹿耳门外海进港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南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陆上台湾城又置重炮瞰制航道,不易通过。另一条是北航道即鹿耳门航道,门阔仅里许,水中沙石淤浅,舰船触之立碎,仅一线可容三舟并进,水路长数十里,横渡可至赤嵌楼。由于航道水浅,荷兰侵略者事先又用破船堵塞,因而只有涨潮时才能通过。郑成功决定由北航道突入。

四月初一中午,海潮大涨,郑成功乘机率队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内海,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台湾城上的荷军以为中国船队一定会从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准备了大炮。郑成功偏偏从鹿耳门开进台江,避开了敌人的火力。荷兰军队对郑军这种出乎意料的行动惊慌失措,来不及调整大炮,只好仓促出动夹板船到海面阻击,郑军水师冲过荷军防线,先在赤嵌楼以北的禾寮港登陆,接着在鹿耳门方向登陆成功。台湾人民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前来接应,郑军很快站稳脚跟。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及仅有的几艘战舰,便暴露在郑军面前,处于分隔被围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