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经过战争走向了融合。 这一时期共发生较大规模的作战750余次。
主要战争是北宋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 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战争,辽与夏金战争,蒙元与夏金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的特点,是各种传统作战方式同登战争舞台,步、 骑、水军协同作战等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打破了战争的固有模式,创造出新的战争时空观。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不仅有了燃烧性和爆炸性火嚣,而且出现了火铳,组成了火器部队,并产生了步炮协同战术。
宋辽夏金元战争
宋(公元960年-1279年)、辽(公元916年-1125年)、夏(公元1032年-1227年)、金(公元1115年-1234年)、蒙元(公元1206年-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火暴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各种童炮、强弩相继出现。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一带),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此后辽军曾六攻宋境,均被宋军击退。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全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等地被歼20余万,精锐尽失。赵光义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策,在东起泥沽(今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之间,沟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形成东西900里、纵深∞里之水障地带,设28寨、125铺戍守,以迟滞、阻遏辽军骑兵,实施专守防御。辽则采取攻势战略,连年攻扰宋境。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军20万攻宋,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真宗赵恒亲至前线督战,小挫辽军。双方均感无力消灭对方,遂签订“澶渊之盟”。辽宋战争结束,此后120年,双方和平相处。
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主元吴公开反宋,称帝自立,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宋为防御夏军,在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麟(今陕西神木北)、延(今陕西延安)、庆(今甘肃庆县)、环(今甘肃环县)各州要地,修建近百个军事据点,并挖竣深宽各1.5丈之堑壕380余里,沿宋夏边境,形成一条壕堡防御地带。
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元吴三次大规模攻宋,均获胜利。因争夺辽境党项部落,辽夏矛盾激化。元吴为避免两面作战向宋请和。四年,辽军10万攻夏前,宋夏签订和约,元吴向宋称臣,宋赐岁币22.5万,宋夏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此后夏仍不断攻扰宋边,但均属边界冲突。西夏在贺兰山(今银川西北)大败辽军,辽军于重熙十八年(1049年)再次攻夏,先败后胜。夏被追求和,二十三年双方重修旧好,辽夏战争结束。此时女真族崛起东北,完颜阿骨打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公开反辽,攻占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北伯都讷),并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大败辽军。次年称帝,建大金国。在达鲁古城(今吉林扶余西北土城子)和护步答岗两歼辽军主力。宋徽宗赵佶不顾群臣反对,采纳宦官童贯及辽降将赵良嗣建议,联金灭辽。遣使赴金谈判。
宣和二年(1120年)订“海上之盟”,约定宋金共击辽国,以长城为界,北部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等地由金军攻取,南部燕京(今北京)等地由宋军攻取;灭辽后,由宋收回原来汉地。输辽岁币予金。四年,金军已攻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