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无师自通百姓经济学> 第10章 会理财才能当好家——家庭理财经济学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会理财才能当好家——家庭理财经济学 (4)(1 / 3)

35岁之前重点是攒钱为主,尝试投资。刚刚从学校毕业步入职场的你,还很年轻,工作时间又不长,收入也不会太高,你还要买房,结婚,相比有限的收入,你的支出负担更重。如果把收入比作河流,财富是水库,支出是流出去的水,理财就是开源节流,管好自家的水库。所以这时候你的重点首先就是修起水库,攒下钱来,当然因为年轻,抗风险能力强,拿出一部分资产,做一些投资,也完全可以。比如选择按时定额存款的约束性理财产品,或者在投资组合中可以配置较高比例的流动性好的风险类产品,为中年投资积累经验。但是这个肯定不能作为主流,你什么时候要花钱很难说的,你套在股市里面,你能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年轻时的投资必须掌握主动。

35岁之后继续攒钱,加大投资。35-55岁是人生的壮年期,那时候你的赚钱渠道一定更多,收入增幅加大,水库的水平面越抬越高,你要注意的倒是量入为出,尽可能多攒些钱,提高生活水平,也为将来养老打好基础。这当然也要借钱生钱,股票、不动产都可以考虑,因此可以考虑中长期投资风险类产品,股票市场投资的主体应该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当然这时你可能工作忙碌,还要照顾孩子、老人,承受着较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家庭中一旦有新成员加入,就要重新审视家庭财务构成。除了原有的支出之外,更要面临小宝贝日后不断提高的教育费用,不由得你不提前准备一笔教育基金。在小宝贝一两岁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购买教育保险或定期定投的基金来筹措子女的教育经费,这兼具的储蓄、保障功能,无疑能给子女成长提供帮助。在保险需求上,人到中年,对养老、健康、重大疾病的需求较大。那些有房贷和车贷的家庭,更应合理安排好个人信贷,逐步减少负债。

55岁之后的主题应该定为:保钱为主,少量投资。伴随岁月的流逝,一般来讲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不断下降的,因此控制风险成为首要考虑的目标,只能考虑较高比例配置债券类产品且流动性好的产品,较少配置适合长期投资的风险类产品。对于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讲,享受人生最重要,享受人生的前提是保管好水库里的存水。理财投资是要让自己的退休金变得殷实一些,可是,股票、不动产、股票型基金在高收益的背后,也预示着相应的风险,一旦遭受重挫,这些养老钱可能就会损失惨重。但是现在股票、基金的高收益让部分投资者有些近似疯狂了,甚至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在排队购买股票、基金,有些老人竟然是把自己的大部分养老金都拿出来投资了。面对这种现象,让人不无担心。

理财,要跟着年龄走。当然,老中青三代也有一些需要共同遵守的理财规则。因为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都是存水的水库,水库里的水应该有所区分地放在3个池子里:第一个水池放应急钱,这里要保留家庭6到12个月的生活费。这些钱是用来应对家庭突发事件的,主张放在银行活期储蓄,也可以短期定存或者短期国债,总之要保持安全和流动性,保证随时可以拿出来,收益率不是主要考虑的。第二部分是自家的保命钱,放全家3到5年的基本生活费,到退休时,这里应该有20年的生活费。这部分钱可以用来定期储蓄、买中期国债、大型优质企业债券、储蓄性的商业养老保险。这部分钱要保证只赚不赔,坚决杜绝去碰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第三个水池的才是闲钱,就是5到10年内可以不用的。不妨来看一下投资的“资”字,上面是一个“次”字,下面是一个“贝”字,顾名思义,贝就是钱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次要的钱。所以投资就是拿次要的钱进行。你可以买股票、期货、基金,但有一个原则是不熟不做,不懂不投,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这种事!这部分闲钱用来打井,让它生钱,可以全部用来投资,当然投资要分散,买股买基金,买古董、字画、红木家具,这就是你自选的了。

要敢于承担良性债务,但不让负债过了火

“鲶鱼效应”中,把鲶鱼和沙丁鱼放在一起,使沙丁鱼感到有生存的压力,所以沙丁鱼拼命反抗,解决了因喜欢安静平稳而在水中容易缺氧的问题,生存了下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在鲨鱼面前,沙丁鱼根本没有逃生的可能,只有被吃掉这一条死路,所以压力过大,也难以生存下去。

同样地,对于人类也是如此。那些完全没有压力的人往往没有十足的干劲,成不了什么大事。理财也是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日子过得非常轻松自在,就不会努力去积累财富;但是债务过高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适得其反。所以年轻人要敢于承担一定的债务,但是不能让自己的债务过了火。

2006年年底,某调查机构发布了一个关于信贷消费的报道,他们在北京、上海、广东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1500名大学生当中,有30%的人表示他们要在毕业后5年之内买房子,有20%的人表示要在毕业后5年之内买汽车,他们大都选择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购房、购车。可见,信贷消费的人群在未来会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