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溪口蒋家
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诞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溪口镇地处四明山南麓,在宁波城西南39公里处,奉化城西北15公里处。溪口东面入口武岭门
溪口镇,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溪口至少在唐代即有人居住。1006年,溪口建村。1226年前后,居民已近800余人。1902年,重修《奉化县志》,称溪口为镇,这是现有资料中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此后,溪口称乡称镇多次变化。1919年,正式定级为行政镇,是奉化28个乡镇之一。1928年,改称溪口乡,1935年,又改称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口一度改乡,1951年,改为镇至今。
1949年,蒋氏家族败亡台湾之前,溪口镇共有居民900余户,其中大半是蒋姓。此外,溪口的大姓还有周、王、任三族。
溪口镇原来只有一条长街,沿着剡溪北岸伸展,东起武岭门,西止武岭公园,约2.5公里长。从街东头的武岭门进镇西行不远,就是蒋宅。
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盐铺开设在溪口中街簟场弄口,由其祖父蒋斯千创办。1889年,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失火,化为一堆瓦砾,蒋氏一家只得搬到下街祖遗的“素居”。不久,蒋肇聪又在火焚旧基上重新起屋开店,重建了玉泰盐铺。1895年,蒋肇聪去世,第二年蒋介卿、蒋介石两兄弟析产,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蒋母王氏携子留居祖宅报本堂。1921年,玉泰盐铺第二次失火,蒋介卿在妹夫宋周运的帮助下,又造起了新屋,但玉泰盐铺实际上只挂一块招牌,开的却是公余钱庄。1946年,重新拆建,改成石库墙门院落,蒋介石题写了“玉泰盐铺原址”界石,今尚存。
“素居”是蒋家祖宅,与玉泰盐铺相距约500米,为一幢二层小楼,有房10余间。蒋介石的祖辈有三兄弟,属“斯”字辈,依次取名为斯生、斯水、斯千,起房名依次为夏房、商房、周房。斯生子名肇余,斯水无后,斯千生二子,长子肇海,嗣于斯水,次子肇聪,承接自己的香火,三家房名依旧。蒋介石的父辈,肇海无子,肇聪生有介卿、介石二子,乃以介卿过继给肇海,为夏房,介石继承周房。蒋介石之弟瑞青出世后,周房又一分为二,名丰房、镐房,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之意。瑞青天亡后,合称丰镐房,由蒋介石独撑门面。
蒋介石发迹之后,于1930年对丰镐房进行了翻修。因正对着蒋家大门的山峰叫笔架山,旧时迷信风水,有言“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丰镐房的黑漆木结构中式大墙门没有拆改,维持原状。风水先生曾说,这大门的位置和高低、大小恰到好处,若是稍加改变,恐会引起宅第龙脉的动荡。为扩建丰镐房宅邸,蒋介石特地在溪口上街新造了28问楼房,动员原住在丰镐房周围的蒋家同族人家迁居,因上街好做生意,大家都乐意,27家都应命搬走了,只有一家不愿迁移,蒋介石也没有坚持。这样,丰镐房围墙外就留着那么一个不大协调的折角。
扩建后的丰镐房营造精致,用料讲究,但规模并不大,共有大小楼房49间,系旧式世家府第建筑。整个建筑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式。前厅题额“素居”,正中设佛堂和一套卧室,犹如蒋母王氏生前居住时一般陈设。卧室平素关着,只有葛竹至亲如王贤裕、王贤钜两舅公一家来时方可进去住宿。后堂为“报本堂”,三字为吴稚晖所题。堂上供有蒋家四代的神主牌位,即曾祖蒋祈增夫妻、祖蒋斯千夫妻、父蒋肇聪及妣徐氏、孙氏、王氏,还有亡弟瑞青。
报本堂东厢楼上,陈设均为西式,是为宋美龄准备的卧房。宋美龄来溪口时,只是由蒋介石陪同参观过,并没有住,而是常宿文昌阁。西厢房的布置,则全是中式家具,为毛福梅的卧室。
蒋介石发迹后,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总要回乡。清明回乡是扫墓祭祖,生日回乡是为了避寿。特殊情况,如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即隐居溪口,以退为进,不久东山再起。1936年,西安事变后,于1937年初回故乡调养,并在家中办了两件事,一件是为他的哥哥蒋介卿办丧事,一件是为从苏联返回的儿子蒋经国补办婚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溪口“光复”,蒋介石父子重返故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1949年,局势急转直下,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即将覆亡,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再次退居溪口,住了三个月。表面上是在野之身,了无牵挂,纵情于湖光山色,其实已知辞去故乡的时辰迫近,何日得归遥不可期。因此,在此期间,他做了一切拜别故乡的事。
直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以后,他还滞留溪口,恋恋不去,期盼着奇迹出现。然天意难违,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如雪崩而解,蒋介石不得不于4月25日最后辞别故乡,败走台湾,作古孤岛,再也未得重返溪口。1949年,解放浙江过程中,毛泽东曾于5月6日指示部队:“在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