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17章 缓解期(稳定期)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章 缓解期(稳定期) (2)(1 / 2)

功效:补肾清热,活血通络。

主治: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病肢放到被子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肿,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弱小等。

方解:本方取丹溪先生潜行散之意自拟清热散痹汤和补肾强筋之品组合而成:生地黄补肾壮髓,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为主药;桑寄生补肾强腰、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活、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虎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为辅药;白芍养血又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消烦,忍冬藤通经络、祛风热,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穿山甲通经活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通痹,配羌活、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寒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桑枝通达四肢,祛内寒温利关节,为使药。

2.焦树德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肾虚寒盛之痹证。

方药组成: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川断12~18g,骨碎补10~20g,桂枝、麻黄各3~6g,苍术6~10g,威灵仙12g,松节9g,伸筋草30g,牛膝9~15g,炙虎骨(代)9~12g。

功效:补肾祛寒通络。

主治:痹证。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脉沉尺弱者。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肾邪;熟地黄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祛风壮骨,滋肾清热,通经散结,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辅药;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3.娄多峰清痹汤治疗风湿热痹。

方药组成:忍冬藤60g,青风藤60g,络石藤8g,败酱草30g,土茯苓21g,老鹳草30g,丹参30g,香附15g。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症见全身多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肢体僵硬,手指关节变形,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用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一则其性俱凉,功在清热解毒,二则均为藤类药物,凡藤蔓之属皆能通经入络,治一切历节风痛;土茯苓、败酱草、老鹳草加强消热解毒之功,祛脾湿,绝冰湿之源,脾胃健则营卫和,水湿去则筋骨利;丹参、香附能活血通络行气。诸药相合,共达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之目的。

4.娄多峰通痹汤治风寒湿痹。

方药组成:当归18g,丹参18g,鸡血藤21g,海风藤18g,透骨草21g,独活18g,钻地风18g,香附21g。

功效:活血散寒,温经通络。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冬天和阴雨天易作,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苔薄白或白,脉沉尺弱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鸡血藤一举多能,一则俱为性温之品,能温通气血,宣络蠲痹,二则活血养血,为祛风之先决,因“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三则补血生血,为扶正之要药,与他药共达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香附行血中之气,气行则血行;海风藤、透骨草、钻地风、独活祛风除湿,散寒舒筋通络。此方用独活甚妙,其味雄烈,芳香四溢,能宣通百脉,调和经脉,通筋骨利关节。风寒湿邪之痹于肌肉,着于关节者,非用此气雄味烈之品不能直达络脉骨节之间,故为风寒湿痹症必不可少之药。上述诸药配合,相互为用,甚合病机。

5.汪履秋加减痛风方治风湿顽痹。

方药组成:生麻黄10g,川桂枝10g,制苍术10g,熟附片10g,防风10g,防己10g,威灵仙10g,鸡血藤15g,全蝎3g,露蜂房15g,雷公藤15g。

功效:温经活血,祛湿散寒。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证属风湿瘀阻络脉型。

方解:方中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附子温经散寒,防风祛风除湿,桂枝祛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脉,祛风通络,鸡血藤活血又养血,兼制他药湿燥太过,全蝎、露蜂房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

6.提倬云蠲痹饮治疗高原痹证。

方药组成:鹿角胶10g,熟地黄10g,制川乌10g,制附片10g,细辛5g,麻黄6g,肉桂6g,干姜6g,甘草6g。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风寒兼阳虚之痹证。

方解:此方以鹿角胶为主药,以其入奇经,升发督脉之阳,温养督脉之虚,填补督脉之损也,督阳旺盛,则诸阳经俱盛,阳盛则阴消。麻黄、细辛以宣通诸经;川乌、附子、干姜、肉桂以温阳散寒通血脉;熟地黄滋阴,取其阴阳互根,阳生阴长,再加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升阳消阴,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