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78章 高脂血症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8章 高脂血症 (1)(1 / 3)

其中前两条为必备。同时必须排除继发性因素,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遗传性肾炎、淀粉样变性、恶性肿瘤、肾瘀血等所致者。

2.病理诊断肾活检是确定肾组织病理类型的唯一手段,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估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引起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5种。微小病变以儿童多见,预后好;膜性肾病在成年人多见。各病理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辨证施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至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原则上皆适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最好能根据病理类型施治。在使用激素、细胞毒药物初中期阶段,也应配合中医中药分阶段辨证,中医中药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激素、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保证激素、细胞毒药物的治疗疗程完成。在激素撤减阶段,或使用激素后仍然反复发作或激素无效、激素依赖的患者,中医中药的治疗应转升为主要位置。

1.湿热内蕴证

主症:浮肿明显,肌肤绷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结或便溏灼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泽泻15g,茯苓皮18g,大腹皮12g,秦艽12g,车前草15g,石韦15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苦参10g,甘草6g。

加减:若伴有血尿者,可加白茅根25g,茜草根15g,大、小蓟各15g,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2.水湿浸渍证

主症:多由下肢先肿,逐渐四肢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随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桑白皮15g,陈皮10g,茯苓皮18g,生姜皮10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8g,桂枝6g,石韦15g,益母草15g,大枣5枚。

加减:若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9g,葶苈子15g以利水平喘。

3.阳虚水泛证

主症: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促甚,形寒神倦,面色白,纳少,尿短少,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象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阳和汤加味。麻黄6g,干姜6g,熟地黄20g,肉桂(另焗)3g,白芥子6g,鹿角胶(另烊)12g,甘草6g,黄芪30g,益母草15g。

加减:若心悸、唇绀、脉结代者,则甘草改为炙甘草30g,加丹参20g以活血通脉定悸;若喘促、汗出、脉虚面浮者,宜重用人参(另炖)10g,加五味子6g,煅牡蛎20g以益气固脱,宁心定悸。

4.脾虚湿困证

主症: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后午后加重,腹胀纳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象细弱。

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6g,大腹皮12g,广木香(后下)12g,厚朴12g,益母草15g,泽泻15g,猪苓18g,大枣5枚。

加减:尿蛋白多者加桑螵蛸15g,金樱子15g以固涩精气;血清蛋白低,水肿不退者加鹿角胶10g,菟丝子12g以补肾填精,化气行水。

5.风水相搏证

主症:起始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亦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发,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9g,生石膏(先煎)30g,白术12g,大枣5枚,浮萍15g,泽泻18g,茯苓15g,石韦15g,生姜皮10g。

加减:偏于风热者,加板蓝根18g,桔梗12g以疏解风热;偏于风寒者,加紫苏12g,桂枝9g以发散风寒;水肿重者加白茅根15g,车前子15g加强利水消肿。

(单方验方治疗)

1.黄芪12g,党参9g,丹参9g,益母草12g,当归9g,薏苡仁12g,水煎服。

2.桃仁30g,滑石40g,研末冲服。

3.首乌、山药、黄芪、太子参、甘草、胎盘各等份,水煎服。

4.黑大豆丸。黑大豆250g,山药60g,苍术60g,茯苓60g。共研细末,和蜜为丸,每服6~9g,每日2~3次。

5.小叶石韦茶。小叶石韦30g,水煎代茶饮,日服2~4次,连服数月。

6.消尿蛋白方。黄芪30g,龟甲30g,山药15g,薏苡仁15g,玉米须30g,煎服。

7.益肾汤。黄芪15g,石韦15g,玉米须30g,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