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63章 胆囊炎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章 胆囊炎 (2)(1 / 3)

5.健脾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4次,4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6.舒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7.胆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8.胆石通片每次6片,每日3次,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9.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适用气滞血瘀型。

10.木香顺气丸每次3袋,每日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11.枳术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气郁食滞者。

12.龙胆泻肝丸每次8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者。

(外用药治疗)

1.敷贴疗法。芒硝30g,生大黄60g,均研细末,大蒜头1个,米醋适量,共捣成糊状,布包外敷于胆囊区,每日1次。

2.大黄、虎杖、延胡索按3∶1∶1的比例研成细末,用醋调匀,做成直径为3cm的药饼,敷于右胁下胆囊所在部位,用关节止痛膏固定,每次敷贴1次,每日换药1次。

3.消炎化瘀膏。黄柏15g,桃仁10g,延胡索10g,冰片6g,凡士林50g。将中药共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剂,外敷胆囊区右上腹压痛点,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4.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清茶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5.鱼石脂大黄膏。大黄粉10g,与鱼石脂软膏适量混合均匀,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6.冰硼散。取本品3g,用少量冷开水拌湿后,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7.颠倒散。大黄粉、硫黄粉各等量,与鱼石脂软膏适量混合均匀,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

8.痛消散。炮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制香附、制大黄、赤芍、当归、郁金、蒲公英、野菊花、益母草、水蛭等,各药量不等,共研细末,加医用凡士林调匀成药膏。用酒精消毒胆囊区皮肤,再将此药膏外敷,用敷料覆盖后加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敷6日后,休息1日,再继续敷治。

(针灸治疗)

1.体针

(1)慢性胆囊炎:主穴为胆囊穴、胆俞,配穴为内关、足三里、上脘等,采用平补平泻法。肝郁气滞加肝俞、期门、太冲;湿热阻滞加大椎、曲池、支沟;胃脘疼痛不适者加中脘、足三里、内关;伴有结石者加足临泣。

(2)急性胆囊炎:主穴为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配穴为章门、期门、曲池、合谷,强刺激加留针。

2.耳针

(1)取穴:皮质下、交感、胰穴、胆穴。中等刺激后留针或埋针。

(2)取耳部的双侧胆胰穴电针治疗,于左耳放正极,右耳放负极。以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治疗后在双耳的胆胰穴、交感穴、神门穴用磁珠进行耳穴压迫胶布固定,疗程结束后取下。

3.电针取穴:右胆俞(接阴极)、胆囊穴、日月、中脘、梁门、太冲(接阳极),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4.穴位注射山莨菪碱(6542)小剂量,1~3mg,胆囊穴注射,每日1次,共7次。对慢性胆囊炎所致胁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5.耳穴配合艾灸以胆肾结石治疗仪夹持耳穴,右耳取肝、胆穴,左耳取脾、胃穴,另用艾条悬灸神阙穴,总有效率为 91.3%。

(穴位埋线治疗)胸椎7~9节的督脉、夹脊和膀胱经内侧线上选取压痛敏感点为主穴;在上腹部选取期门、日月、建里等敏感穴;以乳香、没药、川芎、红花、丹参、吴茱萸、延胡索各等份浸泡肠线,经 1~2个疗程治疗。

(按摩)

1.按摩第9~12脊椎两侧膀胱经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反复上下50次。

2.点按膈俞穴、阳陵穴、胆囊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合谷穴,使各穴位得气(酸、胀、麻、重),以上各穴合用可达到祛郁解痉止痛的效果。

(名医临证经验)

1.张羹梅金钱利胆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金钱草60g,平地木30g,板蓝根30g,枳壳9g,柴胡3g,赤、白芍各9g,生大黄(后下)3g,生甘草3g,硝矾丸(分吞)4.5g。

功效: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大黄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