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8章 肺肾两虚证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肺肾两虚证 (1)(1 / 3)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0g,胡桃肉10g,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茯苓15g,甘草5g,半夏10g,陈皮10g。

加减: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20g,沙参15g,百合10g;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10g,淫羊藿10g,鹿角片10g,制附片10g,肉桂10g;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黄15g,冬虫夏草10g。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

临证所见,上述各类证候,就同一患者而言,在其多次发作中,也可先后交叉出现,故既应辨证,又不能守证。

(单方验方治疗)

1.麻杏平喘汤麻黄9g,杏仁12g,紫苏子9g,地龙10g,川芎10g,三七(冲服)3g,全虫(研末分吞)2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寒哮。

2.川椒目研末,装入胶囊,每次3g,每日2~3次。适用于寒哮。

3.地龙粉干地龙研末,装胶囊,每次3g,每日2~3次。

4.宁肺丸处方:海藻、昆布、蛤粉各150g,北沙参、百合、生地黄、玄参、茯苓、黄芩、钩藤、紫河车各90g,党参、黄芪、枇杷叶、半夏、陈皮、百部、杏仁、桔梗、瓜蒌皮、马兜铃各60g,款冬花、麻黄各45g,瓜蒌仁450g,白果100粒,小青蛙(干品)300g。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连服1 000~4 000g。

5.黄芪汤黄芪30g,党参15g,地骨皮9g,甘草9g。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型。

6.河车固本丸紫河车粉60g,蛤蚧粉45g,地龙粉75g,山茱萸24g。蜜丸或水丸,每次5g,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型。

7.温阳片附片、生地黄、熟地黄各6g,山药、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各9g,陈皮15g。适用于肾虚型。

8.乌贼粉乌贼的甲骨火烤过后,压磨成粉,取9g粉末,与适量的砂糖含服下。适用于久哮。

(中成药治疗)

1.祛痰止咳颗粒每次2袋,每日2次。适用于哮喘痰多、咳嗽、喘息。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含服或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久病喘咳、痰涎壅盛等症。

3.玉屏风散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4.喘可治注射液4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肌内注射。适用于肾阳虚咳喘。

5.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属肺肾两虚者。

6.补肾防喘片每年自哮喘习惯性发作前1~3个月开始服用,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肾阳虚肾不纳气证,支气管哮喘的季节性发作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7.补肾防哮丸每年10月初开始服药,每疗程3个月,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天2~3次,每次10g,口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肾虚不足患者。

(外用药治疗)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穴3组:①双肺俞、双胃俞、双志室、膻中;②双脾俞、双风门、双膏肓、天突;③双肾俞、双定喘、双心俞、中脘。取上药末10g,以老姜汁(生姜去皮,绞汁过滤)10ml调和成1cm大小的药饼,用5cm×5cm胶布贴于穴位上,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1组,3组交替使用。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共治疗 9次,疗程3个月。

注意事项:贴药后皮肤有热、灼痛感,贴药时间一般成人为3~6小时,儿童1~2小时。因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以能耐受为度。若反应较剧,局部灼痛难忍,起小水疱时应立即取下,涂以甲紫或万花油,并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疗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等。

(针刺治疗)

1.背三针疗法取穴:主穴选大杼、风门及肺俞。手法:得气后补虚泻实,寒证明显者针后加灸,热证可不留针。哮喘发作时可加上脉冲电流,必要时在背部三穴行挑治疗法。患者病属实证寒饮伏肺时,可配上列缺、尺泽;痰热配大椎、丰隆、孔最;痰哮加脾俞;哮配肾俞;患者病属虚证时配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若寒热不明显,则通常配双侧鱼际穴针后加电,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使用该法每7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第1疗程后隔日针灸1次。

2.眼针取穴:肺区(双)、上焦区(双)。手法:用0.30mm×15mm不锈钢针,距眼眶边缘2分处刺入穴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