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魏皇宫里,一片阴郁。.
东线失利,损了人马2万上下,幸好没有丢城失地;大司马曹休丢兵弃甲不说,自己还被气病,且一病就挂了;魏明帝四位辅政大臣,仅余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
相对东线失利,西线就更加凄惨;十余万大军损失过半,张颌、郭淮等名将被擒后投敌,雍州丢失7郡,关中之地岌岌可危;考虑到长安很危险,亲征至长安的魏明帝,不得不退回了洛阳。
后将军费曜,被王军放了回来,还带给曹真一封书信;现在,这封书信被转给了魏明帝曹叡;信是曹婴写的,大意是嫁鸡随鸡,今后只能刀兵相见,而曹婴还委婉的表达了今后若遇到曹家至亲之人,定会网开一面,留条活路……总之,魏国必定不是王军的对手。
看过这封信后,魏明帝咆哮了一整天,当天有几个倒霉的家伙仅仅为了一些小事,就丢了姓命,很悲剧的说;曹婴最后还在信中提到,司马懿不可信,早晚会屠戮曹家……问题是,魏明帝盛怒之下,哪里会信!
折腾了一番,魏国抽调各地人马,增兵西线;而膘骑大将军司马懿接替曹真,加大都督、假节,负责西线战事;而曹真,魏明帝亲自劝慰一番后,升大司马,负责东线战事。
一时间,神州大地战云密布。
魏国,到处都是兵马调动;司马懿期望能绞杀汉军,捞到战功,在朝堂之上更进一步;曹真在汉军这憋了一肚子气,希望能找上吴国猛咬几口泄愤。
吴国,自大败曹休之后,摩拳擦掌,打算再接再厉;听闻换了曹真前来,陆逊等人扬言,必须让魏明帝准备好下一任大司马,因为这个很快也会兵败被气死。
蜀国,先败于魏,后败于汉军,没有几口气的赵子龙居然还被救走,诸葛亮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气;因自刘备伐吴兵败之后,蜀吴之间没有再发生过战事,所以诸葛亮不顾一切的增兵汉中,准备再次北伐……至于是打汉军还是打魏军,这就没有定数,需要看汉魏之间的战局而定。
北方,鲜卑老大轲比能,抓住难得的机会,开始攻打南匈奴;魏国早晚都是自己的目标,不过,已经被魏国控制的南匈奴,必须优先解决。
西方,乌孙小昆弥在北匈奴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开始攻打亲魏的大昆弥;而羌胡,也借机开始在被孤立的凉州、西域长史府兴风作浪,反叛、袭击事件此起彼伏。
王军尚在厉兵秣马,天下已乱……
公元229年春。
司马懿完成了所有兵力配置和战争准备,陈兵20万于西线;曹真同样调集了20万军队,不过他动作快一点,已经和吴国交上了手,双方比较打的比较谨慎,小打小闹,互有输赢;诸葛亮一直按兵不动,他需要等待机会,等待王军和司马懿拼个你死我活。
而王军,也完成了军队整顿,锋利的爪牙,随时准备出击。
为了名头,王军自立为汉王,国号汉……与刘备当初自进为汉中王仅一字之差,而国号,则完全一致;蜀国被狠狠的打了一个大嘴巴,不过,王军这一下,等于坐实了自己“叛贼”的名头。
赵子龙尚未完全康复,但接受了太尉一职,协助王军掌管所有兵马。
青龙军,暂编2万人;姜维,为青龙将军,马忠为中郎将、赵统为辅军中郎将;镇守南安、陇西两郡,伺机攻打凉州。
玄武军,暂编2万人;张颌,为玄武将军,张翼为中郎将、赵广为辅军中郎将;镇守安定郡及广魏郡北部,伺机攻打魏国新平郡,并威慑魏国扶风郡。
白虎军,暂编2万人;郭淮,为白虎将军,张嶷为中郎将;镇守武都、阴平两郡,防御蜀国。
朱雀军,暂编为2000人,曹婴,为朱雀校尉;驻防广魏郡城。
羽林军,暂编为3万人;邓芝,为羽林将军,张虎,为辅军中郎将;礼县练兵暂告一段落,全军驻防广魏郡。
轻度伤残、年迈体弱之类的士卒,均退役转到各郡,王军一手策划了三国版城管大队的组建,主要负责防盗、防火、治安等民生工作;各郡的太守都表现不错,省去了王军无数烦恼;三个本地人才,尤其干得风声水起,而张颌的四个儿子,表现略有差异,但显然比在军中要出色的多。对王军来说,这7个太守,都很年轻,很值得培养;不过未来的版图大了,这点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外加打劫。
陈仓,再次成为战争双方的焦点。
司马懿吸取了曹真贸然进军失败的教训,不但重要城池囤有重兵,还在各重要城池间修筑军寨,布置机动兵力,貌似准备搞防守反击战的模样;而陈仓,作为重点中的重点,在郝昭打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大量的土木工程,拒马、陷坑、壕沟等等,一应俱全。
司马懿第一次和汉军交手,不知道汉军的深浅,所有信息都来自原西线的将士,还有曹真;他无法凭借这些信息判断汉军的弱点,所以,司马懿耐着姓子,一直在等王军先出手。
新平郡,司马懿遣魏国后将军费曜、冠军将军杨秋,骑都尉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