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一致。
“我真的觉得,二位的脑洞比我们还适合干编剧。”
杨文斌拿着杯子抿了一口茶,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出来。
坐在旁边的李博连连点头,一副欢悦的脸色表示自己很赞同杨文斌的说法。
《重见天日》第一季大结局,是四人主角团逃出研究楼,来到茫茫大海。
按正常逻辑来讲,或者说按观众思路去想象,那第二季应该就是主角团如何生存的故事才对。
但华制片和安导偏不,提供的故事思路是——“新人类研究计划”的幕后势力,把主角团全部抓走了,关起来做实验。
第二季的主线就是,主角团被关押在幕后势力的海底实验大楼中,如何逃出来“重见天日”?
第一季就是“重见天日”,第二季还是“重见天日”,真的是把这个内核抓得死死的。
“这思路是可以的,解决了特效问题。”李博说道。
如果按照正常想法,主角团如何在海世界生存,那将会出现大量的特效场景。
这次可不是短剧,而是30集以上且每集45分钟的常规剧。
这大量的海上世界的特效,不说能不能拍摄与制作出来,其中的经费肯定就是个大问题。
还得是制片人和导演,别人都从故事角度看问题,他们从经费方面看问题。
按华制片和安导的这个思路,等于是绝大部分场景又如同第一季一样,集中在一栋“海底建筑”里。
那只要把美术设计弄好,把场景搭建完善,可以说几乎没有特效。
在他们看来,华制片和安导的这个思路,与正常去想象的海上生存的故事脉络的区别,起码有1000万的经费差距。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仍是一部科幻剧的属性,且还能通过幕后势力的镜头,来解释世界末日中的一切,为观众打开更大的世界观。
最主要是,依旧紧扣“重见天日”这个主题。
他们只能说,华制片和安导优秀!
“特效太麻烦,严重拖沓后期制作的节奏和效率,也是为经费考虑,我们才想出这样的思路,把能避免的特效尽量避免。”华逸尘道。
安茜“嗯”了一声,“不失脑洞和新奇剧情的前提下,尽量不添加制作的难度,我们的规划是06年之内就要播出这部剧,且越早越好。”
“懂。”杨文斌和李博表示理解。
在群聊中也沟通过,他们也明白两位的想法,就是写剧本的时候别搞花里胡哨的来提高拍摄与制作难度,场景和道具的存在能不要复杂化就不要搞复杂。
“影视风格和镜头风格,除了我们和几位剪辑的人外,可以说两位老师最熟,寄给你们的U盘,你们也看过成片了,这里也不用多做赘述,也无需再来定调风格什么的了吧。”华逸尘道。
李博摇头,“这不用,奇诡画风与快切镜头并行,主打一个把气氛迅速叠加起来的强情绪风格。”
杨文斌点了点头,有了第一次合作的默契,这第二次合作还是拍续集,那一些时间成本就无需浪费了,该明白的都明白。
“创作上的事没问题,那合作上的事就按我们聊过的来?”安茜问道。
利益上的事情双方也有聊过,两位老师具体怎么想的,她和华逸尘不知道。
他们提出的方案有两点,第一点是把总编剧这个头衔让给两人,给予两人在审核、备案和上电视署名的机会,提高两个人的编剧资历。
第二点是15万包干,时限三个月。
只有两个编剧的情况下,三个月内搞出一个常规剧本,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本文本、分镜本、拍摄本、剧目公示本、人物角色本,在五个月前能一个多月就搞出来,那是因为是短剧,角色也只有四个。
现在换成常规剧,那就需要一个多人组成的编剧组一起分工合作。
招编剧很费事,但对于李博和杨文斌两个混迹编剧行业多年的人来说,这应该就是很简单的事。
她和华逸尘就想着把这一趴外包,以《重见天日》第二季项目编剧组总编剧的合同,与李博和杨文斌签约,外包经费就是15万。
编剧组人员由李博和杨文斌招募,招什么人,千字多少费用,她和华逸尘不管。
他们两人付出15万后只需看结果,三个月内把以上“五大本”成功交付就行了。
至于这15万费用,李博和杨文斌能赚到多少,那就看这两位的创作效率了。
“没问题。”李博道。
“就按聊好的来。”杨文斌表示同意。
行业编剧千千万,经验老手也有不少,但有几个上过电视署名的?有几个在广播局的备案里留过名的?
且不说15万经费能赚多少,作为总编剧能上审核、备案和电视署名,光这一点就是他们拒绝不了的诱惑。
彭芷涵花了点时间,把早就初步拟定好的合同拿了过来。
窗外的寒意难掩双方的愉快,把合同签订好后代表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开始,也代表《重见天日》第二季的创作就此启动。
石玉熙把预付了20%的经费,也就是3万块的转账记录打印成据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