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和竞争对手的谈判团队再次聚集在会议室,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光洁的会议桌上,却无法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
莎莎目光坚定地看着对方,率先开口:“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我们对市场划分和技术共享的方案,这是基于公平和共赢的原则,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
竞争对手的首席代表大卫却冷笑一声:“公平?你们所谓的公平不过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就拿市场划分来说,你们想要的区域都是最有潜力的,这对我们太不公平。”
莎莎眉头微皱:“大卫,我们是根据市场调研和各自的优势来划分的。我们在那些区域有长期建立的客户关系和渠道,而且我们的产品特点也更适合这些市场。你们在其他领域同样有优势,这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
大卫猛地一拍桌子:“不要说得这么好听!你们的市场调研数据我们无法完全认可,谁知道是不是有偏差。而且,就算有客户关系,也不意味着你们就应该独占那些市场。” 他的团队成员也纷纷附和,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嘈杂的议论声。
话题很快转到技术共享上,这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焦点。
莎莎的技术专家陈博士说道:“技术共享是为了避免重复研发,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我们愿意共享部分非核心技术,但你们必须也拿出相应的诚意。”
竞争对手的技术主管汤姆却不屑地回应:“你们那点技术,我们还不一定看得上。而且,你们怎么保证共享的技术不会被你们用于其他不正当的目的?我们对你们的诚信表示怀疑。”
陈博士有些生气:“我们有严格的保密协议和监督机制,会确保技术仅用于约定的产品开发。你们如果总是抱着这种怀疑的态度,那谈判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双方就技术共享的范围、方式以及监督措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项保密条款都被反复提及和质疑。
大卫提出:“如果要我们共享技术,那我们必须在共享技术的使用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包括使用时间、使用场景等。”
莎莎反驳道:“这不合理。如果这样,那和不共享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的合作,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限制。”
随着谈判的深入,利益分配问题将紧张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
莎莎的财务顾问拿出一份详细的利益分配方案:“我们建议根据各方在合作项目中的投入、风险承担以及市场贡献来分配利益。前期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核算。”
大卫却嗤之以鼻:“你们的方案完全偏向你们自己。投入?你们对投入的计算方式我们不认可。风险承担?你们把风险都算得太低了。而且,市场贡险这种东西很难准确衡量,你们肯定会在这方面做手脚。”
双方就投入的界定、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市场贡献的衡量标准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博弈。数字在屏幕上跳动,每一个数据都像是一颗子弹,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例如,在对研发投入的计算上,莎莎方认为应该包括人力成本、设备采购、研发时间等多个因素,而大卫方则认为某些研发人员的成本过高,应该进行调整,并且对一些设备的折旧计算方式提出了异议。
在市场贡献方面,双方对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客户获取成本等因素的权重争执不下。会议室里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每个人都面红耳赤,仿佛不是在谈判,而是在进行一场生死之战。
除了上述核心问题,市场策略的分歧也让谈判陷入了僵局。
莎莎主张在合作初期,双方共同制定统一的市场推广方案,以打造一个强大的合作品牌形象。“我们应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在主要市场进行大规模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卫却坚决反对:“我们有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策略,不能因为合作就完全改变。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协同,但必须保持各自品牌的独立性和市场推广的自主性。”
双方就市场推广的预算分配、宣传渠道选择、品牌形象融合等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宣传渠道选择上,莎莎认为应该加大在新兴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投入,因为这些渠道受众广泛且成本相对较低。而大卫则更倾向于传统的电视广告和行业展会,认为这些渠道更能体现品牌的专业性和高端性。
品牌形象融合方面,莎莎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具有包容性的合作品牌形象,将双方的优势元素结合起来。但大卫担心这样会模糊他们自己品牌的特色,降低品牌价值,坚持只在产品包装和宣传文案中简单提及合作关系,而不进行深度融合。
在长时间的激烈争论中,双方团队成员的情绪逐渐失控。
莎莎团队的市场经理小李大声说道:“你们根本就不想合作,只是想在谈判中占尽便宜!如果你们一直这样顽固不化,那我们不如终止谈判,继续竞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