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穿越清朝成为胤禛嫡福晋> 第256章 科普贴,内容均来自百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6章 科普贴,内容均来自百度(1 / 2)

以下内容都为百度而来,不一定是准确的,大家将就着看:

1、关于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达中国,干涉天主教中国教民尊孔祭祖。

背景:

自明末时期,便有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试图传播天主教。在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们发现了中国人祭孔和祭祖的习俗,这与天主教义中禁止的偶像崇拜相冲突。

不同的传教士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认为,祭孔和祭祖只是世俗仪式,只要不掺入迷信成分,便不违反天主教义。

然而,多明我会传教士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习俗违背了天主教义。

事件经过:

①:多明我会的报告与教廷的介入:

多明我会传教士多次向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世(即你提到的罗马教皇十一世)报告此事,要求其出面干涉。

1704年,罗马教皇发布了禁令,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②:特使多罗来华:

罗马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携带禁约于1705年到达中国,要求康熙按照罗马教皇的命令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康熙起初并不知道多罗的真实意图,以礼相待。但在得知其使命后,康熙大为不满,拒绝了多罗的要求,并下令将其驱逐出京,交由澳门总督看管。后来,多罗死于澳门狱中。

③:康熙的谕旨与禁教令:

1707年,康熙在南巡至苏州时,对九名传教士申明了自己的主张:若不遵守利玛窦的规矩(即允许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则不准在中国居住,必须驱逐回国。

1721年11月,康熙在阅读了罗马教廷特使所带来的禁约后,认为这些禁约与中国道理大相径庭,于是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

影响与意义:

①:维护了国家尊严和主权:康熙帝在罗马教廷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②: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反思:这一事件虽然导致了天主教的禁传,但也促使中国人和西方传教士开始更加深入地反思和交流彼此的文化和信仰。

③:为后世留下历史教训:这一事件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达中国干涉天主教中国教民尊孔祭祖的事件是“中西礼仪之争”的重要节点之一。康熙帝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2、关于康熙时期的澳门。

康熙时期的澳门是:

葡萄牙的租借地。澳门在明朝时期被葡萄牙通过各种手段租借,此后一直被葡萄牙占据,直到1999年才回归祖国。在康熙时期,澳门依然是葡萄牙的租借地。

天主教在东方的传教中心。明清时期的澳门,是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重要基地。康熙年间,尽管清廷曾一度掀起禁教风波,但澳门作为传教中心的地位并未受到根本动摇。

贸易的重要节点。澳门地处珠江三角洲,扼守珠江入海口,是远东贸易的重要节点。康熙时期,澳门在清朝与葡萄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澳门也是清朝海禁政策下,与外界进行有限贸易的重要窗口。

3、关于戴梓被诬告的事件。

康熙年间戴梓被诬告事件概述如下:

①、事件背景:戴梓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才火器专家,他发明了多种先进火器,如冲天炮(被康熙帝赐名为“威远将军”)和连珠火铳(俗称连珠炮)。

②、诬告原因:戴梓的才华和成就引起了在清廷供职的洋人南怀仁的嫉恨。南怀仁担心戴梓的地位会威胁到自己的火器研究地位,于是勾结起义军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诬陷戴梓暗通东洋(即日本)。

③、事件结果:康熙帝听信谗言,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将戴梓举家流放到盛京(今沈阳)。戴梓在流放期间生活极其困苦,被迫害致死。

④、事件影响:戴梓的遭遇是大清军事史上的一大遗憾。他的火器制造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大清军事力量日渐衰微,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4、关于康熙时期的火器。

康熙年间的火器种类繁多,铸造精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火器:

御制金龙炮:铜质火炮,因炮身铸有蟠龙纹而得名。全长五尺(约165厘米),重量二百八十斤(约现在的333斤),发射火药六两五钱(约现在的241克),使用铁质弹丸十三两(约482克)。

龙炮:御制金龙炮的缩小版,全长四尺五寸(约148厘米),炮重一百斤(约现在的119斤),装填火药二两四钱(即89克),使用铁质弹丸五两二钱(约193克)。龙炮曾用于雅克萨之战。

严威炮:红衣炮型,铁铸,全长五尺(约165厘米),炮重三百一十斤(约现在的368斤)。发射时用火药十两(相当于371克),装填铁质弹丸一斤四两(约831克)。

铁芯铜炮:炮体由铜铸成,内镶铸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