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绿瓦间,一场无声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郑长忆“歪打正着”的璎珞和贤妃的哭诉,这枚对继后怀疑的种子算是实实在在的种在了皇帝心里。
他轻抚着龙袍上的金线,心中已有了计较。他深知,仅凭道听途说无法定人罪,于是秘密召见了心腹太监李公公:“暗中查探继后今日的行踪,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不得遗漏。但切记,不可打草惊蛇。”
李公公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精心挑选了几名忠诚且机敏的暗卫,暗中监视继后今日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她身边的人,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得放过。这些暗卫如同夜色中的影子,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后宫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眼睛如同锐利的鹰隼,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线索。
然而,皇帝的心中却并非全然冷酷无情。他总会想起继后姐姐那张温婉可人的脸庞,那是他年少时的一抹温柔,是他心中永远的柔软之地。这份情愫如同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他的行动,让他不愿轻易撕破脸面,将继后推向绝路。
更何况,继后的弟弟的周传策将军正在南疆前线带领水师浴血奋战。皇帝深知,此时若对继后动手,不仅会寒了周氏将士的心,更可能动摇南疆战局的稳定,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他不得不在愤怒与理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查清真相,又不能让事态失控。
清晨,阳光洒满金銮殿,百官肃立,等待着皇帝的圣裁。
太监尖细的嗓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响彻整个大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日,有谗言构陷太子严漓,行凶害命,此等罪名,实乃骇人听闻。朕闻之,怒不可遏,即刻命人详查此事。经多方查证,那枚所谓之璎珞,非太子所有。此乃有人蓄意构陷,图谋不轨,意在动摇国本,朕心甚痛。
念及太子自遭诬陷以来,身陷囹圄,然其心怀坦荡,未曾有丝毫怨怼。软禁期间,更是深刻反省,修身养性,其志可嘉。朕观其行为举止,确有悔过自新之意,且太子乃国之根本。
故此,朕决定,即日起解除太子软禁,恢复其自由之身,并赐金百两,以示嘉奖。望太子能以此为鉴,勤勉向学,恪守孝道,以慰朕心,更望群臣以此为戒,切勿轻信谗言,共谋国是,以保我河山永固。
钦此!”
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地扫视着殿下的文武百官,沉声宣布道:
“朕今日有旨,关于太子之事,已查明其被诬陷之真相。朕决定,即刻解除太子之软禁,恢复其储君身份。但此等奸佞之事,不可不查,不可不究。
朕特命,待太子解除软禁后,即与刘丞相共同主理此案。刘丞相,你乃国之栋梁,一向两袖清风,朕望你与太子携手,带领刑部官员,深入彻查此事。务必将幕后黑手及其同党一网打尽,也还朝野一个公道。”
“陛下,恕臣冒犯,臣以为刘丞相眼下并无查案之权。” 霍御史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
皇帝闻言,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扫向刘丞相,似乎在探寻他对此事的反应。
“御史这是何意?”
“陛下,昨日下朝后,有女子拦住刘丞相马车喊冤。”
“哦?竟有此事?”皇帝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悦与疑惑,“霍御史,你详细道来。”
霍御史微微欠身,恭敬地答道:“回陛下,昨日确有此事发生。一女子名唤夏婵娟,声称其父夏逢因科举不公含恨而终,特来京城向主考官刘丞相与穆王爷讨个说法。她情绪激动,拦下了刘丞相的马车,引得路人围观。刘丞相恐其在外多有不便,故暂将其带回府中安置。”
皇帝听后,沉吟片刻,转头看向刘丞相,问道:“丞相,此事你如何看?”
刘丞相上前一步,躬身行礼,神色凝重地答道:“陛下,臣初闻此事,亦感震惊。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要事,理应公平公正,不容有丝毫偏差。臣虽为主考官之一,但深知科举流程繁琐,涉及人员众多,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若真有舞弊之事发生,臣定当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片刻之后,皇帝开口道:“霍御史所言,朕已知晓。然则,此事尚需查证,不可轻信一面之词。不过,刘丞相身为百官之首,若真与此事有所牵连,自然难以服众。但朕亦知,丞相一向勤政廉洁,或许此事另有隐情。”
说到这里,皇帝话锋一转,看向刘丞相,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无奈:“丞相,朕念你多年辛劳,暂且不究你今日之失态。但为避嫌,也为了彰显朝廷对此事的重视,朕命你即日起在家静养,不得参与朝政。待礼部查明真相后,再行定夺。”
刘丞相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多言,只能躬身领旨。他深知,在朝堂之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与霍御史这样的对头交锋,更是需要谨慎行事。
随后,皇帝转向礼部尚书,沉声道:“礼部,此事就交由你们全权负责。务必深入调查,无论是科举舞弊还是其他不法之事,都要一一查清,不得有丝毫遗漏。待真相大白之日,朕自有公断。”
礼部尚书连忙上前领旨,表示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