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五百一十六章 睡不习惯的火炕,为江东建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一十六章 睡不习惯的火炕,为江东建功(1 / 2)

直到深夜,有了些困意的全琮才去后院主屋中躺下歇息,辽东的“床”不像江东那般的睡榻,而是用土盘成的火坑,

全琮便不怎睡得习惯,虽然炕上铺得被褥也比较厚实,但还是不行,翻来覆去方才睡下,

榻,是由席发展演变而来。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便用树叶和兽皮做成席子作为坐具和卧具,可以说它们便是后来的床榻之始。

到了西汉后期,才开始出现了“榻”这个名称。

比如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便有“移我琉璃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释“”榻”为“床也”。

榻又分独榻和睡榻,独榻显然体积不大,适合一人独坐,一般而言所用者身份也比较尊贵。

而火坑是辽东、辽西的特色,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季取暖过冬的,全琮睡不习惯,但好在现在才八月底,晚上的冷用两床被子盖上便可抵御,

但若是等到了入冬,这样可是不行的,必须用干柴将火坑烧得热乎乎的才能入睡,

商朝末年,箕子北返,这时候气候变冷了,辽东(现在的东北)成了严寒气候。当时的辽东人,就发明了炕。

箕子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

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爵为子,故称为箕子。

箕子在朝中任太师,辅佐朝政。

箕子生性耿直,有才能,专职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授时制历,以此指导国家农事,渔牧或者出征讨伐活动。

箕子在商朝灭亡后受封于朝鲜,带领商朝遗老,携有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等中原文化和礼仪制度远渡重洋,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在汉江以北,箕子建立朝鲜王国,定都现在的平壤,当时称为箕城。

箕子未入朝鲜之前,朝鲜半岛的社会经济基本是原始渔猎经济。

箕子受封于朝鲜,建立王朝后,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殷商文化和生产技术,教当地人农业耕种、养蚕、纺织各种手工业等,带入了大量的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等各种规章制度,教当地人注重礼乐、医药、占卜等方面的知识。在箕子的统治下,朝鲜迅速发展,被称为“东方君子国”。

《诗经.小雅.瓠叶》云:“火炕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烧炙,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

《汉书-杨雄传》中也有“炕”的记载:“西揖疆秦之相,扼其烟,炕其气,附其背,而夺其位。”

后来,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

这种灶比炕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很好,人或坐或睡于其上,舒坦异常。

西汉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十九载,主要就是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火炕。

火炕在满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寝息的设施,又是取暖的设施。

最早的炕是地炕,后来,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从西方带来了床,辽东人便又把地炕改成了高炕。

炕全部靠窗摆放。在保温的同时,具有采光的作用(中原和南方用天井和墙洞采光,因为不需要保温)。

古代辽东人有个习俗,人去世后,遗体要从窗子走。

这时候还没有桌椅,只有案几,案几放在炕上,古代辽东人坐在炕上,炕上放案几,睡觉的时候撤掉案几,铺上被褥,当睡榻用。

古代辽东贵族则有不同的炕,睡觉、读书、娱乐和吃饭不是一张炕。

进屋,脱鞋,上炕,成了几千年来,东北人的生活方式。

火炕是用土坯搭建的。把麦秸或者杂草铡成碎段,拌在黄泥里面,用固定的坯模子,做成一块块土坯,在阳光下晾干后,用它来垒火炕。

火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万字炕,民居中所筑的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和“拐弯炕”。

火炕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炕沿。炕沿的作用是为了睡觉挡住枕头用,也为了挡住炕席等物品不掉在地下。

一般用一寸厚以上,十公分宽的一根长条形木头做成。

用最的是桦木,桦木有硬度还非常光滑。

炕面上铺的是炕席,是用高梁杆的外皮手工编制的,每年过年时候会换一次新的。

那年月,人们没有睡衣穿,没有褥子铺,都是直接裸睡光炕,早上起来,身上咯出来一片片炕席花子儿,摸上去鼓鼓楞楞的。有的时候,身上还扎炕席上“刺”,

当然这对辽东太守和全琮这样的高官大将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他们都有亵服可以穿,便不用担心被扎到了,

普通百姓没有这么多衣物,也没有多的被褥,被炕席上的刺扎到便是在所难免的,但对于辽东百姓来说寒冷的冬夜有了温暖,这小小的刺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亵服是古人家居时穿的便服。《论语·乡党》中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何晏集解引王肃说:“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

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说:“脱朝服,衣亵服,然后进御於君。”

虽然歇息得比较晚,但第二天一大早,全琮便让左右给他穿上盔甲,用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