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人头大小的石块不断向城楼上飞去,虽不是连发的投石车,但数量一多也会对城楼上的魏军造成一些伤亡,
南门城门洞中,吴军兵士正在用连夜从附近深山中砍来的巨大撞木猛烈的撞击着城门,其它三门也是一样,随着时间推移,从大梁河引来的护城河水开始慢慢变红,
一名吴军都尉在城门洞中与吴军兵士一起扛着巨木撞击着城门,还不时的大声命令道:“给我狠狠的撞,用力撞,撞快了诸位皆有封赏!”“砰—砰—砰”沉重的撞门之声不断,
铁烨木制成的城门还是很结实的,上面还包裹着铁皮,就算用火烧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被烧坏,吴军已经撞了一个小时的城门了,但还是难以被撞开,
半个时辰后,全琮率领中军及诸将赶到了城外,吴军营寨早已立了起来,
全琮策马直入寨门,直到中军大账方才停了下来,翻身下马,没有在帐门前过多停留,直接入帐在正中跪坐了下来,将腰间的佩剑放在一旁的剑架上,
若不是千里奔袭,搞突袭,像这样的攻打坚城的战役,大军扎营便很有讲究了,大军行动基本上只走半天,剩下的半天时间全部用来安营扎寨);大军到达斥候预先侦察好的适合扎营地点。
经过半天行军(千万别以为古代军队行军一走走一天,到天黑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临时扎营,如果这么做那叫找死。
确定驻扎地点之后,主将会下令斥候和精骑带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色旗,按东南西北方位,圈出大军可以活动的安全区域;同时下令所有官兵扎营、打猎,放牧、打柴不能超过旗帜圈定的界线。
明确安全区之后,大营里开始忙活:
大军到达扎营地点后,主将会下令一部弓上弦、刀出鞘,向敌军可能来袭的方向列阵警戒。
可能对面啥也没有,但这支部队务必如临大敌不能松懈!因为扎营是全军最混乱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这会儿敌人如果秃然出现,等待唐军的将是灭顶之灾。
警戒部队派出去之后,大营中的各部长官开始清点人数。
如果士兵点名未到,这个时候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士兵掉队。那么长官会让所在的本队的都伯和伍长(吴军最小单位是伍,每伍5人,领头的称伍长。)带着马匹或者骆驼去寻找掉队的士兵。
第二种情况是该士兵畏战当了逃兵。这时候长官会通知虞侯和外围游弋的精骑抓捕;逃兵留下的武器交回后勤,食物分配给其他士兵。
清点完人头接下来是清点武器装备。
如果有士兵的甲胄和武器出现破损,要立即修补;如果出现甲胄和武器遗失,要记过,按照军法处置。
同时后勤人员要清点军中存粮,统计路上的损耗以及是否有遗失情况。粮草是大军的命脉,一旦军粮告急,那仗也就不用打了。
这些七七八八搞完,接下来是检查作战的战马,驮物品、装备的驮马和毛驴的情况。
如果发现这些牲畜出现伤病,要赶紧处置;如果伤势严重,或者是因为士兵操之过急鞭打导致牲畜受伤,火长要被追究责任;同时赶紧叫兽医医治。
营寨的结构,分平时和战时,平时空旷地形上一般会结方形营寨。
地形狭窄时,一般会结六边形营寨。
身处有屏障地形,一般会结半月形营寨。
总之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会选择不同形式的营寨。
大军在外,不可能在短期内建造出高大坚固的城墙,所以营寨的寨墙全是木栅栏。
木栅栏内外面都要涂满泥巴,防止敌军火攻或者营中走水。
木栅栏上还要搭建出栈道和栏杆,每隔数步还要设置位置更高经过防御加强的了望台。
这些了望台作用有两个:
第一平时有士兵轮番值守做观察哨,有风吹草动尽收眼底,起到预警的作用。
第二战时会把强弩硬弓抬到了望台上,这些了望台摇身一变就成了火力点,居高临下重点关照对方带队的将领。
或者等敌方接近寨墙,从了望台上投掷燃油、火把之类的可燃物。
一般竖寨墙的时候还会在木栅栏上留出暗门儿,主将根据战况选择合适的时机撒出反击部队,可能是步兵,也可能是骑兵;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等把寨墙立起来,距离大营门口儿一定距离安放成排的拒马和鹿砦(zhài)。
这也是从实战出发,防止敌方骑兵快速突袭冲进大营(尤其是夜间)。
所以古代扎营之后,只有一种情况本方士兵可以骑马经过营门口,这就是斥候或者精骑发现敌情后回来复命;不承担侦察任务的军官或者士兵胆敢在营门纵马,一律处死。
全琮对站着的诸将摆手道:“诸位都坐罢,可以开始击鼓升帐议事了。”
一名帐外值守的士卒当即进帐执军礼道:“诺!”
片刻后,中军大账两旁的大鼓开始“咚—咚—咚”的响了起来,但此刻也只有营寨中才能听到了,营寨外更远的地方则是被巨大的“砰—砰—砰”的声音所覆盖,
待一通鼓声响毕,全琮便向左右询问道:“襄平城下的战况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