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二百九十五章 賨人,巴渝武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五章 賨人,巴渝武乐(1 / 2)

王沈望着那舞姬柔美的舞姿道:“听闻大汉除了这巾舞和鞞舞之外,还有从賨人哪里学习和改编巴渝舞,我等若是能有机会都欣赏到,是我等的荣幸啊,据说这些都是从汉高祖之时便流传下来的舞蹈了。”

吴清点头回应道:“汝说的不错,巴渝舞便是当年高祖从麾下骁勇善战的賨人那里学来的,说起来这賨人才算得上这益州巴地原本的主人,只是如今被我等外来之人鸠占鹊巢了而已,诸位若是想见识巴渝舞,对我来说亦是很容易的事情,待改天诸位再到我府上,找几个賨人便可让诸位见识一番了,当年先父和叔父还在军中之时,麾下亦是有不少賨人将士的。”

商朝建制“巴方”,治地“城坝”,称“蛇种”巴人。西周建成“賨国”治地“城坝”,称“巴”(蛇巴)。

商末,蛇巴(賨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直到后世,渠江流域受到僚人冲击,宕渠文明废毁,賨人四散逃亡。

“賨人”名号前后历时700年左右。“板楯蛮”人最初以渔猎为生,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艰苦,巴人形成了勇猛剽悍的民风。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由于纣王多次征讨“板楯蛮”人,“板楯蛮”人纷纷加入武王的伐纣大军,充当前锋,冲锋陷阵。由于“板楯蛮”人的贡献,周武王分封71个诸侯国(子国),巴氏一族被分封为“巴子国”,简称巴国。

春秋战国时期,巴国政治军事实力膨胀,但仍处于奴隶制社会。

东有楚国,北有强秦,西有蜀国,巴国夹在其中生存环境恶劣。公元前317年,秦国灭掉巴国,巴国宣告灭亡。

秦汉之世,这支被称作“賨人”的族群异常活跃,较多地参与了中原汉民族的历史演绎,故有不少文字记载。

东汉时,賨人多次东征西讨,他们以长戈、木盾为武器,骁勇善战,号为“神兵”。朝廷官吏以其外形特别,以“板楯蛮”称呼,形象直观明了,就算是现在的蜀国军中亦是有不少賨人在效力。

賨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后汉时,“賨”即有明确说法。

《说文解字》释賨:“南蛮赋也”,而释蛮:“南蛮,蛇种”。《广雅·疏正》賨作賩。向朝廷纳赋称为“賨”的这个民族,当时中原谓之“南蛮”“板楯蛮”。蛇种南蛮就是“蛇巴”。就是说,賨人本为巴人,即所谓“蛇种”巴人。

賨人参加了武王伐纣。所谓“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刘邦募賨人定三秦,见“巴渝舞”而喜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这应当是世代相传的说法。表明賨人的史迹相当古远。刘邦将“巴渝舞”引入宫廷,十分有名,传之久远。司马相如所谓:“《巴渝》《宋》《蔡》,金鼓迭起,洞心骇耳。”

巴地除有两支很有影响的巴人外,也是民族杂居共处的地方。两个版本《蜀都赋》分别写到:“东有巴賨,绵亘百濮”;“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射杀白虎的巴蛇之巴,《后汉书》记载始于秦昭襄王时,就是以“板楯蛮”称呼的。《华阳国志·巴志》:“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

”所谓“蛇巴”,是以巴为图腾的原住民,他们处在大巴山及渠江、嘉陵江两河流域,倚仗天然屏障的保护,很少受到外族入侵,是一支独立发展的族群。汉代叫“白虎复夷”,又叫“板楯蛮”,后来也有叫“弜头虎子”的。

《舆地纪胜》记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这里所说的“巴西宕渠”(东汉末为巴西郡宕渠县),即上古时生活在华蓥山西侧的一支重要民族——板楯蛮,又称賨人。

他们崇拜蛇,故亦称“蛇巴”。他们在渠江流域生活了三千年。

“板楯蛮”是他们最早的称呼,最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其来源是其作战时,手持弓弩,以木板为楯(即木制盾牌,以土漆制过,质地坚韧,又称彭排)进行攻击与防御。

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说:“余按楯,音食尹翻,……板楯蛮以木板为楯,故名。”“賨人”“賨民”是秦汉时对他们的称呼。古文献中,最早提及“賨”这个名称的是西汉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

在秦汉以前,賨人的居住比较集中,秦汉以后,在原賨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区呈现出“巴夷”(即廪君蛮)与“賨民”杂居的局面。

賨人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善跳巴渝舞。

歌舞时,数人敲铜鼓,男男女女手拉着手一边唱着歌,一边跳舞。跳到高潮时,铜鼓激越,人们劲歌。

舞者手执“牟弩”,步伐整齐有力,作出向敌人进军的模样。这时,舞蹈已经变成战斗的演练了。

汉高祖刘邦曾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

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着名杂舞。

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