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洛阳、成都还是建业的太阳都已是升到了半空,但无论是在哪里,人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个太阳,就像人们所认知的天无二日一般,可是现在的天下却是有三个天子,还鹿死谁手未知!
天空中的朝阳充满着希望,可司马懿却到了暮年,司马懿道:“咳咳咳,昭儿、伦儿扶为父到院中走走,为父都有几个月没好好看看这太阳了。”
司马昭、司马伦皆拱手道:“孩儿这就扶父亲出去!”随后兄弟二人便一齐扶起父亲往屋外去,而屋中的丫鬟仆从也眼疾手快的拿上类的
原本朝廷让司马懿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曹睿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据世人传言,他在襄平时,曾梦见曹睿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曹睿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当然了,这个事情的内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以他的才智、在朝中也很有人脉,宫中也有人,
说不得是他提前从某些不为人知的渠道,提前分析、得知了这一消息,便从襄平快马一夜行四百里赶回,以表自己对正在弥留之际的大魏天子曹睿的忠心,
毕竟在这个时候若是回去得晚了些,说不定便连两席辅政大臣其一的位置都没有他的了,连汤都喝不上了,毕竟在这个敏感的时候,曹睿在弥留之际说不定会听了小人的蛊惑,改变任命他为新朝的辅政大臣的决定,
毕竟在此时,没有什么是不能发生的,像曹睿平时是一个那么精明的一个人主,可以用帝王制衡之术弹压住他以及朝中的一群老臣,这点可是连他爹文帝曹丕可都是比不上的,
但是这人啊,一到了弥留之际,无论他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高高在上权贵、人间帝王都有可能在这个时候耳根子一软,意志不坚定,便改了之前深思熟虑所做下的决定,导致之前为一个帝国建立的大好局势就此崩溃,
这样的前车之鉴还是不少的,就说祖龙始皇帝弥留之际,他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对后事做一切实的安排。
他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召来,令赵高代他写信给公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合咸阳而葬。”就是命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迅速到咸阳治办丧事和安葬。
信写好后,盖上玉玺,密封起来,马上就要发送出去。只是,此遗嘱写得太晚了,尚未发出,秦始皇即迅速死去。
或许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假如秦始皇死得稍微晚一点点,以他的绝对权威,只要他活着,就没有任何人胆敢扣留遗嘱,那么,遗嘱会被发出,然后到达扶苏手中,则整个王朝的命运将会没有那么多悬念。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在秦始皇真实的遗嘱中。他令扶苏返回咸阳,意思再清楚不过,就是让扶苏当他的接班人。
这一安排应是秦始皇晚年最明智的举措,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子,扶苏在名义上是最合适的皇权接手人。以皇长子身份继位,名正言顺,可以极大地减少其他皇子对皇位的觊觎,有利于皇权平稳过渡;
二、扶苏是一个很有能力、文武双全的人,即便拥护其他皇子的大臣(例如赵高)也不能不承认扶苏的能力。秦始皇喜欢的皇位继承人当然必须是有能力的;
三、扶苏有帝王气魄。在其他人(包括秦始皇的其他儿子)都在秦始皇的威势之下不敢直言时,只有扶苏数次直谏,表达出相对独立的治国理念。
尽管扶苏的举动曾使秦始皇很不高兴,甚至把他赶出京城.,但秦始皇在冷静时会想到:这才是自己的儿子呢。倘若只是一个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秦始皇怎能放心把国家社稷的重任交付给他;
四、现在回头来看始皇帝的安排,即便秦始皇将扶苏赶出京城的时候,他还是给自己的长子留了余地。他派扶苏去监管边疆拥有三十多万大军且在朝廷及军队中最有威信的蒙恬。
扶苏跟蒙恬相处很好,蒙恬及其家族均忠于秦王朝,如此,秦始皇将皇权交给扶苏后,扶苏就会在蒙恬及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下,稳稳地把握住局面,从而避免出现秦始皇一死而混乱的局面。
为了整个王朝的命运,作为一个非凡的政治人物,秦始皇临终前的安排实际上是他多年来观察、比较、苦心安排的结果,是他所有的政治智慧最后的结晶。
这本来是非常明智的,但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刚刚死去,最有权威的遗嘱便被篡改,梦想传万世的王朝也在瞬息间土崩瓦解。
而李斯最后选择为虎作伥却是没有什么好下场,被阉人赵高用完之后,便被腰斩于咸阳的菜市口,满门抄斩,也是够惨的。
可见现在这个时刻还要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传递给对的人旨意,并让有能力的人掌控朝中大局还是挺难的,
所以他这个时候是无论怎么说也要尽快赶回洛阳,在曹睿面前在露一手这么多年历练出来的好“演技”,先稳住曹睿,
把属于自己的辅政大臣的位子拿到手,才是当务之急